利率市场化与资源品价格改革
从整体上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资源品价格改革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改革的顺序上看,二者相互间的牵扯有限,互不构成先决条件,也没有先后之分
从整体上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资源品价格改革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改革的顺序上看,二者相互间的牵扯有限,互不构成先决条件,也没有先后之分
利率市场化与资源品价格改革
张晓朴
经济增长是资金、资源品、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既强调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指出要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领域价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从整体上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资源品价格改革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改革的顺序上看,二者相互间的牵扯有限,互不构成先决条件,也没有先后之分,不需要非等另一项改革完全到位后再推进另一项改革。
利率市场化和其他要素价格改革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资金、资源品、土地与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模式的优点是通过压低要素价格,刺激投资扩张,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但持续管制扭曲了要素的市场价格,加剧了部分领域投资过度和对外贸易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加大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难和压力。近年来利率市场化和其他要素价格改革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经济运行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表明,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于2004年取消了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形成了“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利率管理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深化,正规金融体系和民间融资利率双轨制、存款负利率、银行表外业务风险上升等问题不断显现,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2012年6月和7月,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原为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原为0.9倍)。2013年7月19日,贷款利率下限完全放开,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建立,这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是,在最为重要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完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等攻坚环节,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量。下一阶段,在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的基础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进一步推进,最终实现把利率定价权交给市场的目标。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始推动资源品等要素价格改革。近30年来,资源品价格改革总体按照“按计划确定→计划与市场双轨运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路径稳步推进。但目前水、电、油、气等资源品仍主要实行政府指导价甚至直接由政府定价,价格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从近些年来频繁出现的电荒、煤荒、柴油荒等失衡现象可见一斑。整体上看,未来资源品价格改革已有较为明确的路线图(见表1),总体方向是通过市场调节使资源品价格体现其稀缺性。
资源品价格改革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资源品等要素价格很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对生产者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影响较大,同时对宏观经济带来下行压力。所以进一步深化资源品等要素价格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和物价因素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扭曲问题已经大为好转,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征地成本偏低,土地出让金高企。二是工业用地的定价偏低,一些地方出现了竞相降价的“区域竞次”现象。据国土资源部监测,2012年第一季度我国工业用地价格为654元/平方米,约为商业用地价格的1/8。土地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改革土地征收制度,引导土地资源合理流转,建立健全土地的基准地价制度和协议出让最低价制度,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但在具体操作方案上,还未达成全面共识。三是农民工工资水平偏低。中国社科院的研究表明,青年农民工的收入仅为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30%。户籍制度及其相关的公共福利制度(包括教育、再就业、社会保障等),仍是导致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扭曲的基本因素。目前正在推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保体系建设,将有助于改善劳动力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土地与劳动力价格机制主要涉及长期的制度演进和城市化进程,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短期影响较小,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源品价格改革之间的关系。
利率市场化与资源品价格改革的相互影响
当要素价格存在扭曲时,要素的配置往往也会被扭曲,从而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社会分配的公平性。从资源的合理配置看,作为要素报酬反映的要素价格,应向市场均衡水平靠拢,以保证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收益分配总体上公平合理。在此,我们重点关注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资源品价格改革之间的关系,这两者既在微观层面上通过银行信贷产生直接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也在宏观层面上通过物价水平、社会资金分布等因素的变化产生间接影响。
由于终端消费者资源品价格受到管制,2011年部分电力、水务企业经营困难。例如,2010~2011年,煤价从每吨不到300元涨到每吨约900元,而电价仅从3角4分涨到4角1分4厘,全年火电行业亏损严重;2011年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亏损企业占比达31%,水利工程由于主要供应农业用水,其价格仅占成本的1/3左右。一方面,这些发电企业获得了一定的财政补助,例如2011年四大电力集团所获得的政府补助约20亿元;另一方面,通过有关部门的窗口指导,这些发电企业以较低利率从银行获取贷款。目前正在推进的资源品价格改革以理顺资源品价格为目的,有助于改善资源品企业财务状况,强化资源品企业的财务约束。这将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使贷款利率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通过金融杠杆改变社会财富分配,这一过程将使银行业利差收窄,储户得益,对非金融企业的影响则较为复杂。概括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对资源品价格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通过财富效应提高居民对资源品涨价的承受能力。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促使存款利率提升,对居民部门产生正面的财富效应。据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我国存款性公司(以商业银行为主)存款总额超过10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个人存款约为46万亿元。如果利率市场化因素带来存款年化利率平均上升0.5个百分点,居民的利息收入约增加2300亿人民币。这会增加家庭对于水、电、油、气等资源品价格上涨的承受力,从而降低资源品价格改革可能面临的家庭阻力。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对资源品企业财务成本存在有限影响。目前主要银行对资源品行业的信贷余额中,电力行业的贷款投放量最大,且利率较低;煤炭行业贷款利率以上浮为主,利率差异比较大;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油企议价能力强,贷款利率普遍下浮,中小型油企贷款利率则主要上浮;自来水、燃气生产供应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地域分散,对银行的议价能力较弱,贷款定价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利率整体水平上升,但对资源品企业的财务成本影响有限。
资源品价格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并行不悖
从各自改革目标看,资源品价格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彼此之间影响较小。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理顺资金价格和合理配置资金,尽管现有的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可能影响银行对部分资源品企业的资金配置效率,但是并不会对利率市场化目标的实现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对贷款定价将更为敏感、更为准确,从而对银行定价能力、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从中长期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有助于改善银行对资源品企业的资金配置效率,更好地实现扶优限劣的目标。从当前看,这些企业的贷款利率大体反映了它们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水平。
资源品企业的主要成本来自原材料,利息成本所占比重并不高。例如,火力发电企业的燃料成本要占总成本的70%以上。石油、煤炭等行业的大型国企资产规模大且现金流稳定,利率市场化后,贷款利率可能不升反降。即使贷款利率上升,这些企业可通过发债等方式更多地进行直接融资。2011年底银行间AAA级中短期票据的收益率低于5%,远低于同期中央银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6.56%,“三油五电”等评级较高的资源品企业在债券市场上发债融资的成本明显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可能会促使银行发展小微企业融资,从而提高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可获得性。
利率市场化对部分资源品企业的经营可能造成压力,但这可以通过资源品价格改革和财政补贴予以缓解。国际上,很多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核定相关资源品企业的成本,进行一定程度的价格管制,并发放财政补贴。例如,美国各州的公共事业委员会负责制定电价定价机制,并确定对电力企业的补贴方法。
几点思考
改革时机选择要与宏观经济调控相匹配。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源品价格改革均需要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但考虑的主要因素有所差异,因此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推进不同改革的关键步骤。存款利率市场化在市场流动性充裕时推进,可减弱利率中枢升高对宏观经济的紧缩影响。资源品价格改革最大的负面影响是推高CPI,因此可考虑在物价涨幅可控时推动,同时需要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配合。此外,还需要关注其他金融改革的影响。例如,印度、巴西等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同时实施了汇率和资本项目开放等改革,结果这些国家的资源品价格受到了国际市场的直接冲击而剧烈波动,有的国家甚至被迫暂停了资源品价格改革。
改革可以协同推进,但要关注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源品价格改革对市场主体的影响具有互补性和负面影响的相互吸收性。首先,电价、水价(包括水资源费、水利工程费)等资源品价格的改革,有利于缓解资源品企业的经营压力,进而吸收利率市场化后融资成本上浮的成本压力。其次,利率市场化对家庭部门存在正向的财富效应,而部分资源品价格改革可能增加家庭的支出,两方面改革的协同推进有助于抵消家庭部门遭受的负面冲击。此外,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中枢上升趋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资源品价格改革带来的物价总水平上涨压力。改革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二者同时推进是否会给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融资成本带来叠加影响?小微企业能否承受?笔者的初步分析结论是,尽管小微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融资成本上升可能是大概率事件,但只要改革循序渐进,小微企业经过努力有能力消化成本变化。同时,大量研究表明,对小微企业而言,贷款的可获得性远比融资成本重要,而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改善小微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在改革的进程中,适时出台一些对小微企业减负、减税的措施也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的压力。
改革需要强化公司财务硬约束。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企双方任何一方的财务软约束都会给改革带来风险或阻碍,这一点是经济转轨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经验。越南于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构成越南金融市场主要的借贷主体,但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力度不够,难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利率水平不能有效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经济金融发展后劲不足。俄罗斯也在同一时期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改革,很多商业银行向关联企业发放大量贷款,不良率高企,在6年中(1990~1995年)关闭的银行数近200家。有鉴于此,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源品价格改革过程中,应不断加强银行、企业等经济主体的自我约束,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协同深化国有企业(银行)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实现财务硬约束。
银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大承压主体。利率市场化的力度与进程应当充分考虑银行机构的承受能力,银行自身也要加快调整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还需要提高贷款定价能力,有效地防范风险和覆盖成本。利率市场化可能造成银行间恶性竞争和存款搬家,资源品等要素价格改革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等风险,对此,银行在改革方案设计中应当加入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及时化解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密切关注各领域改革进程,加强监测,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做好应急预案,有效防范并及时控制改革中各类风险。■(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意见)
作者系中国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
文章摘自《中国金融》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