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单证中心发展的新思考
单证中心模式实现了操作标准的统一,同时降低了操作风险,节约了经营成本,是对商业银行国际结算单证业务的一次流程再造与模式创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单证中心组建工作大都早于上述5家大型银行,且大部分已完成了业务集中。阶段:逐步确立单证中心在贸易金融服务领域的专业优势。
作者:原擒龙 张茜 中国工商银行单证中心
单证中心作为信息科技与银行服务的结合体,未来的经营发展会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单证中心是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后台集约化处理中心。在我国,单证中心模式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不再是一两家银行的特色,而是成为了行业的普遍做法。各行单证中心通过广泛的交流和沟通借鉴,目前提供的服务和运营模式逐步趋同,单证中心所面临的同质化竞争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未来,单证中心的发展方向将突破“单证中心”的表面含义,并随着贸易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单证中心正处于逐步完成业务集中,准备步入第二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如何把握形势,寻求机遇,提早确定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将直接影响各家银行单证中心第二阶段的竞争优势。
新发展
由于单证业务操作复杂,专业性强,业务人员的培养周期较长,因此经营成本较高,操作风险大。单证中心模式实现了操作标准的统一,同时降低了操作风险,节约了经营成本,是对商业银行国际结算单证业务的一次流程再造与模式创新。
西方主流银行的单证中心经过30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其业务已超越传统单证业务范畴,将集约化和规模化效应延伸到了商业银行的多种贸易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同时实现了网络布局的全球化和内控管理的集中化,呈现出“全球化多功能服务平台”的发展雏形。
单证中心模式在我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13年,主要商业银行中,5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已全部采用单证中心模式,13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也有8家采用了单证中心模式。
各家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和集中进程有所不同。5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除交通银行单证中心是一总多分的模式外,其余四家银行单证中心均为一总两分模式。工商银行2006年成立单证中心,2013年基本完成了全行境内外业务集中;中国银行2010年成立单证中心,2013年完成了除境外业务和出口业务之外的集中;建设银行2006年成立单证中心,2013年集中进程过半;农业银行2010年成立单证中心,业务集中进程尚未过半;交通银行2013年确定单证中心建设格局,相关工作正在推进。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单证中心组建工作大都早于上述5家大型银行,且大部分已完成了业务集中。如兴业银行在马江和成都设立了两家单证中心,并完成了全行业务集中;浦发银行设立了总行单证中心和沿海八个分中心,分中心处理当地出口业务,总行中心集中所有的进口业务和分中心之外的出口业务。这些银行的服务功能较国有银行更具多样性。如兴业银行单证中心将业务范围从传统的单证业务扩展至所有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外汇汇款业务和国内信用证业务;广东发展银行单证中心的业务范围也涵盖了单证业务、外汇汇款业务和国内信用证业务等。
新形势
首先,从宏观形势上看,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目标,促进贸易便利化,推进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已构成我国新一轮金融改革的突出亮点。这对商业银行提升贸易金融服务层级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一,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贸易金融产品需求。贸易便利化将促使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带动客户产生更加复杂多样的贸易结算和融资需求。第二,利率、汇率市场化将带动大量现金管理和风险对冲需求,对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三,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不断扩大将推动银行人民币贸易金融业务的增长,要求银行兼具本外币跨境运作能力。第四,要求银行需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客户,不但要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贸易金融服务,而且还必须抓住为全球优质客户提供人民币贸易金融服务的机会。第五,要准确把握改革“先行先试”带来的先机,如2013年启动的上海自由贸易区试水金融改革,就为商业银行迅速适应改革环境、把握改革方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单证中心是银行贸易金融服务链条中最基础的环节,也是面向客户的服务窗口,直接体现着商业银行贸易金融的服务质量与竞争优势。因此,牢牢把握金融改革主线和市场脉搏,抓住贸易金融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着力提升服务质量与服务层级,应成为商业银行单证中心目前的努力方向。
其次,全球贸易方式的演变要求商业银行主动加快产品革新。跟单信用证业务较长时期内都是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单证中心目前主要服务品种。但随着航运、保险、物流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贸易障碍和风险相应减少,国际结算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统计,2011年,国际贸易中跟单贸易的比例只有18%,其余82%都是赊销。预计到2020年,赊销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到91%,而跟单贸易则相应缩小至9%。由此可以预见,单证中心目前的主营业务未来将出现大幅萎缩,或被其他业务所取代,而兼具赊销、保理、银行付款责任(BPO)等金融服务能力的单证中心,将成功立足于未来市场。另外,随着信息技术对传统贸易金融服务形式的影响,单证中心的业务处理也必将呈现全程电子化趋势,即单据、信息和影像的全程电子化处理,并会由此推动网上开证、电子交单逐渐成为主要业务模式。因此,主动顺应业务变革,通过打造并提升电子化和信息化服务手段,向更广阔的贸易金融服务领域拓展,应是单证中心立足未来市场竞争,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未来,越来越多的集约化运营职责和与之配套的管理职能,将改变单证中心以往以业务操作为核心的职能定位。单证中心既面临着发展壮大的难得机遇,又面临着突破传统操作审查职能的转型挑战。
新策略
通过对我国金融改革形势、银行内部变革影响、国际贸易方式演变以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西方领先银行实践中的做法,笔者认为,全方位满足新市场环境下客户的贸易金融需求,打造适应新竞争形势需要的综合性贸易金融服务平台,是单证中心第二阶段的发展方向与战略选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现职能定位由后台操作向综合性服务的转变。目前,各行单证中心大都定位为后台操作部门,以单证业务处理为主要工作,职能单一。而综合性服务的特点是向服务对象提供更为全面、周到的产品和服务,而不再局限于单证业务这一类服务。综合性中心的理念适合业务范围广、品种齐全的大型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可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将单证中心建设成为集产品和服务于一身、运营与创新相结合的业务运营中心。
二是服务内容要逐步涵盖整个贸易金融领域。单证中心目前负责处理的单证业务和配套贸易融资业务,仅是贸易金融领域中的一小部分,因而需要打破币种和市场的壁垒与限制,将单证中心服务覆盖至包括国际/国内结算、配套贸易融资、保理、BPO、风险管理、询价报价、代理外包、网银结算在内的整个贸易金融领域。
三是要以服务为导向夯实工作基础。服务是单证中心向前台营销部门和全球客户提供金融资源、金融产品、专业信息的直接载体。在以客户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市场竞争中,服务将始终是单证中心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单证中心保持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四是以多功能平台模式支撑服务。单证中心平台既是系统处理平台,也是管理和信息共享平台。作为系统处理平台,单证中心应在现有业务处理功能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打造成为新产品研发与发布平台;作为管理平台,单证中心应发挥自身专业性强和集约化特点,在风险集中管理、业务规范经营方面发挥更大的管理与监督作用;作为数据与信息共享平台,单证中心汇集了大量的业务信息和操作数据,可通过信息深入挖掘和提炼分析,为管理和决策层提供数据依据。
新路径
将单证中心打造成综合性贸易金融服务平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规划,分步有序逐步推进。以四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为参考,笔者认为这一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快速拓展业务范围,为后续发展壮大夯实基础。
首先,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国内贸易结算。我国商业银行单证中心的建设多数源起于国际业务部,业务范围局限在国际结算单证业务和配套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而国内信用证业务与国际信用证业务的原理相同、流程和操作模式相似,且相对简单,因此,可率先纳入单证中心的业务处理范围,发挥单证中心控制风险、节约成本的集约化优势,然后再逐步延展至其他国内贸易服务。
其次,将贸易融资业务全部纳入单证中心服务范畴。单证中心目前承担了大部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但尚未实现本外币贸易融资的一体化。而从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和银行实现贸易融资全面管理的需求来看,本外币贸易融资的一体化运营与管理已势在必行。特别是在人民币跨境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对本外币贸易融资的需求早已融为一体,币种间的管理界限也日益淡化。鉴此,作为贸易金融服务平台的单证中心应尽早实现本外币贸易融资服务的融合。这不但有助于实现全品种业务操作的规范化,也有利于对贸易融资系统性风险的监控与数据采集。
第三,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是未来贸易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单证中心的服务要逐步突破对单一客户的“结点”式服务,转而随着客户在供应链上下游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在这种模式中,商业银行只要突破了核心企业的业务营销,就可以进而成为整个贸易链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在单证中心的集约化模式下,银行对核心企业贸易流程中的物流和资金流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如果进一步实现与客户信息流的有效对接,就能够为客户定制供应链上的全面信息与资金支持服务。在这方面,单证中心凭借其系统和信息优势将大有可为。
第二阶段:逐步确立单证中心在贸易金融服务领域的专业优势。
打造先进的科技平台是确立专业优势的前提。鉴此,应在单证业务集约化处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平台升级,使之逐步具备提供贸易金融综合性服务的基础。升级后的新平台不仅要能提供全面的贸易金融产品与服务,而且还应具备将新技术与贸易金融服务进行整合创新和推广的能力,并成为产品、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平台。
培养高素质多层次的专业团队是确立专业优势的基础。单证中心的团队建设首先要立足于业务人员的专业培养与技能提升,这是单证中心生存与竞争的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打造一支业务素质更高的专家型队伍,并在其中选拔、培育出一批在整个行业内享有声望的技术权威和专家。这些专家型人才将成为单证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是确立其行业领军地位的保障。此外,建立产品和服务研发团队、数据分析团队、风险控制团队等跨部门工作团队,也是单证中心未来发展中所需要考虑的。
实施严格的风险管理是确立专业优势的保障。单证中心的业务集中过程也是风险集中过程,控制风险是单证中心的基本职能之一。只有具备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控制手段,才能确保单证中心的顺利运营。此外,风险管理与控制水平也是衡量一家单证中心技术含量与服务层级的重要指标,在代理业务市场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其能否取得竞争和专业优势的关键所在。而在风险管理与控制中,系统功能的应用十分重要,比如通过系统可以实现操作权限的硬控制,实现历史数据和操作动作的跟踪分析,提前发现可能发生的操作风险,实现自动预警。
第三阶段:实现单证中心的利润创造与价值贡献。
代理和外包服务是单证中心实现利润的手段之一。随着单证中心产品和服务功能的不断丰富,专业素质与业务技能的持续提升,一些单证中心目前已具备了提供代理外包服务的条件和能力。以工商银行单证中心为例,该行2010年起开始为中小型商业银行提供代理单证业务,2013年服务的同业机构已达129家,全年业务量达到7787笔,金额225亿美元,占该行境内开证业务金额的16%。而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单证中心的建立和后续运营成本不仅大于业务外包的成本,且风险控制也要投入大量资源。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代理和外包业务的市场需求很大。
为优质大型企业集团提供定制、增值服务也是单证中心创造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单证中心可以依托专业优势和系统优势,根据客户的特别需求为其量身设计、定制服务,并获取相应收益。此外,单证中心还可凭借专家队伍,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政策分析与解读等增值服务;利用数据优势,帮助客户分析贸易数据和贸易金融服务的使用情况等。
信息来源:《中国外汇》2014年第5期 3月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