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管时代下的保险资产管理
近年来,在居民理财需求旺盛、行业监管逐步开放、行业融合度逐渐上升的背景下,大资产管理时代(简称“大资管时代”)悄然来临。投资难度的加大使得近年来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分红水平也受到较大影响。
作者: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 姜涛
近年来,在居民理财需求旺盛、行业监管逐步开放、行业融合度逐渐上升的背景下,大资产管理时代(简称“大资管时代”)悄然来临。新特点、新形势、新问题,使得保险资产管理面对的外部经营环境更加复杂,也给保险资产管理实务带来更大的挑战,对把握机遇的能力要求也更强,需要清醒认识、冷静研判、审慎应对。
新环境下的新挑战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大资管时代来临的重要驱动力,同时,大资管时代也促使利率市场化程度迅速提升,保险业也难以独善其身。2013年8月2日,保监会宣布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改革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及相应的寿险费率市场化,将对保险资产管理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首先,保险业内负债流入的短期竞争压力增大。寿险费率改革将使寿险传统产品资金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下降,利差益收窄,寿险产品盈利空间受到压缩,导致产品边际利润与新业务价值率降低。一些中小公司可能会通过产品差异化竞争或者恶性“价格战”的方式来抢占市场。加之在同等保险责任设计的情况下,新的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上升、费率下降,也可能会引起存量业务退保。其次,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跨业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寿险预定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非保险理财产品的收益优势受到削弱,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保险业的相对竞争力。未来各方竞争力量的对比,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各自产品利率或费率市场化进程的快慢和稳健程度。最后,保险资产管理市场化程度的要求将更高。利率市场化会带来资金自由度的提升,将孕育出一些新的金融产品、交易结构和交易模式。在资金成本上升的共同背景下,如何通过市场化手段提升投资收益水平,将越来越成为金融机构在跨业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
保险投资难度加大
当前,股票、基金、债券等传统金融产品投资渠道,可作为的空间越来越小,投资工作难度持续加大。首先,占保险公司可投资资产70%~80%的协议存款、债券、债权投资计划等固定收益产品的配置收益存在一定压力。在全球经济量化宽松,利率水平保持低位的背景下,这一趋势还将持续较长的时间。其次,股票市场的低位震荡使得超额收益的获取越来越困难,波段操作和结构调整的难度在加大。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加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股票市场出现持续性大幅增长的可能性较小,总体仍将呈现震荡的格局。最后,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动荡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大,欧债危机存在反复的可能,国内热钱流动频繁,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概率仍然较高,风险控制面临较大压力。
投资难度的加大使得近年来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分红水平也受到较大影响。2009~2012年行业投资收益率分别为6.4%、4.8%、3.6%和3.39%。投资收益下降导致保险分红水平低迷,据测算,2012年国内保险行业保单分红水平在3.5%左右,比2011年下降约0.5个百分点。分红水平较低,给保险业务经营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退保增加和新单销售乏力对保费增长造成较大影响。目前保单分红率低于4.75%的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低于银行理财产品平均4.5%左右的利率水平,远低于集合信托产品收益率,仅略高于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这对投保人的吸引力较小。而从目前的产品结构看,分红险种占到整个保费市场的80%以上,分红险需求的减弱将直接影响整个保险行业的保费增速和规模。
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增加
首先,渠道发展受限,承保业务增长趋缓。从个险渠道来说,由于“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消失以及营销员收入降低等结构性问题的影响,保险业短期内仍将面临增员难、留存难等瓶颈,管理水平和人均产能的提升尚需要时间的积累。从银保渠道来说,“银保新政”的影响难以在短期内消除,银保产品与其他银行理财产品的异质化程度不强也是影响客户选择的重要原因。从新兴渠道来说,保险行业总体规模尚小,行业格局短期内无法改变。近几年来,人身险保费由此前20%以上的高增长迅速下降,2012年底同比增长仅为4.48%。续期效应降低将导致保险企业的可用费用降低,成本压力增加,负债管理难度增大。
其次,能够覆盖保险负债成本的长周期、高收益品种仍然较少。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资产久期远远低于负债久期,“长钱短用”的现象长期存在,与此同时,随着负债定价利率上升,业务推动附加费用的增加,负债成本实际较高,对资金回报的压力很大。
最后,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与商业银行不同,资产负债管理在国内保险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资产方与负债方,产品、精算、销售、资产管理等各业务模块间的有效统筹和互动还比较缺乏,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也还处于摸索阶段。
风险管理更加复杂
首先是战略风险。大资管带来一系列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保险公司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着不同的战略选择。与之前相对封闭的状态相比,保险公司的战略不仅要经受经营环境的考验,还要接受资产管理市场化的挑战,战略选择失误的可能性增加,战略风险增大。
其次是市场风险。投资范围和比例的放开,使得保险资金风险暴露的范围更广,对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及金融市场的变化也更敏感,保险负债、资产定价的风险随之提高。
再次是流动性风险。各类金融产品同台竞技,保险客户的选择权增多,转保和退保的风险加大,保险销售的不确定性增加,新增保费资金减少,对配置资产的流动性要求就明显提高,资产流动性约束增强。
最后是资产负债管理风险。在大资管背景下,保险负债成本长期趋于上升,资产负债收益率匹配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如果投资收益达不到预定利率水平,就会造成新的“利差损”。
新环境下的新机遇
保险资产规模增长潜力巨大
与成熟市场相比,目前我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保险资产规模增长潜力巨大。2012年,中国寿险和非寿险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7%和1.26%,同期日本和美国分别为9.17%、2.27%,和3.65%、4.52%。中国人均寿险和非寿险保费分别为102美元和76美元,同期日本和美国分别为4142.5美元、1024.9美元,和1808.1美元、2239.2美元。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仍将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的提高,中产阶级发展壮大,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改善,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增长的潜力十分巨大。
更进一步讲,保险资产管理第三方业务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的保险资产公司以受托管理集团内部的保险资金为主,第三方业务量很小,占比很低。而从成熟市场的经验看,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战略的调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第三方业务将迅猛增长,在管理资产中的占比平均会达到70%以上。以德国安联保险集团为例,1998年安联整合内部资产管理业务单元成立安联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第三方资产仅为230亿欧元。经过十年多的发展,截至2012年年末,安联集团管理的第三方资产规模已达14380亿欧元,占集团管理资产总额的77.65%,年均增幅接近35%。按照这一发展趋势,国内保险公司的管理资产规模还将大幅提升。
监管新规保驾护航
2012年7月以来,保监会发布了一系列保险业监管新规,其中包括13项投资新政,并赋予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方资产管理人的权利,明文规定其可以受托管理保险业以外的资金。2013年2月,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私募产品开闸,公募基金行业也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敞开了大门。
监管新规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了保险投资政策体系,为保险资金运用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首先,投资渠道、投资比例和投资品种的拓宽,有助于提升长期投资收益率,平滑投资收益率的波动。2001~2005年险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3.32%,2006~2010年为6.23%,权益投资政策提升了行业投资收益率。2012年以来,由于资本市场波动较大,保险业投资收益水平受到较大影响。据有关测算,如果新政得以完全实施,随着投资渠道的放开和投资比例的提升,保险业的长期投资收益率有望大幅提升,从而增加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约9%和12%。近年来,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和养老养生投资等另类投资市场迅速发展,另类投资渠道的放开对保险业影响尤为深远。其次,监管新规完善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和职能。监管新规消除了开展第三方业务的障碍,打通了保险与证券、基金等机构间的脉络,实现了资金的双向互通,有利于鼓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竞争,促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由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管理转型,同时,也促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善业务链条、强化综合投资能力和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最后,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减少了行政审批,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拥有更多独立运作的权力,投资周期大大缩短,有利于增加保险投资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提高投资效率。
保险资源有效整合
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资源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是进行保险资产管理的有益经验。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保险公司拥有最大最强的、不可复制的主动营销队伍,目前我国的个险营销员已达到300多万。在大资管时代,随着居民的财富管理意识逐渐提高,对“一站式”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如果能够有效利用营销渠道将资产管理的产品与客户群的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将获得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发展优势。澳大利亚的安保集团(英文简称AMP)就走过了这样一条成功的道路。2000年,专业理财需求催生理财顾问(包括银行及独立顾问),其数量迅速增加,安保集团战略性重组营销体系,将单一的寿险销售中介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复合型的专业理财顾问,针对客户生命周期提供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建议,实现了集团内的全产业链格局,奠定了安保集团在澳洲金融市场的领先行业地位。
另外,保险独特的保障、避税等功能有待开发。从国际经验来看,除追求收益外,追求保障和避税是保险消费的重要动机。目前,国内寿险市场80%的份额为理财型产品,随着保险产品保障功能的优化及结构性调整力度的加大,保障型产品的比例将逐步增加,养老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将成为重点主流产品,保险资金的稳定性将显著增加。另外,若购买保险能够享受税收优惠,保险需求将得到巨大释放,美国推出“401K”计划后的十年间,养老保险产品迎来爆发式增长。个税递延养老保险是一种在欧美国家普遍实施的,利用税收政策调节养老金市场的主要保险产品,比如在加拿大,企业职工收入的23%用以购买养老保险时,这部分收入将不用征收个人所得税。国内近期在上海将推出的个税递延养老保险试点,目前正在等待税务部门的批准,一旦有突破性进展将对保险行业产生影响深远。
新环境下的新应对
总体而言,中国的保险资产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机遇大于挑战,应该积极应对,有所作为。
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前瞻
目前保险资产管理面临不少挑战,但随着改革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机遇将大于挑战。应切实坚定发展信心,趋利避害,因势利导,特别是要加强对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政策走向的研究分析,以大视野看待行业发展环境和趋势,“跳出保险看保险”,“跳出保险管资产”,以提高保险企业对外部变化的预判性和发展的主动性。
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金
首先要把业内的事情做好,做大做强做优托管保险资金管理,并从中培育和打造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保险机构的立身之本。离开了服务保险主业这个目标和基础,保险资产管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真正做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具有长期大额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经过多年的实践,也已经在根据负债特征进行组合投资、风险管控和固定收益投资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优势都还需要进一步体现和发挥。
在此基础上,也要积极稳妥开展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促进业务从“单一性、被动型”向“多元化、主动型”转型,提高对保险公司收入规模和利润的贡献水平。保险业内业外两个市场、两种资金是互相关联和互动的,只有把两者真正统筹好、融会贯通起来,才能收到最大成效。
强化创新,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将创新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加快产品、科技、盈利模式等各领域的创新。在产品创新上,大力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产品,积极探索资产支持型产品,科学细分市场。在科技创新上,积极关注和利用市场最新创新技术,以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发展为依托,带动产品、服务与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在盈利模式创新上,顺应“大财富管理”趋势,针对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实际,深入探索金融综合经营的实现路径,尽快在非保险金融领域实现战略性布局,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拓展新的利润来源。
提升投资能力,强化资产负债管理
与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等机构相比,保险业的综合投资能力建设亟需加强。要通过学习同行的有益经验,优化经营理念、体制机制、投资团队和薪酬激励,提升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要加快熟悉新的投资工具和方法,加快人才培养和储备,加速发展,在新领域投资特别是另类投资方面尽快摸索出成功的经验。
同时,要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在当前主要以负债业务驱动资产业务的情况下,要加强资产方与负债方的主动对接,不断调整优化保险产品策略、业务发展策略,加强产品的研发创新。要加快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把握,加强协调,促进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良性互动。
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要防范好利率市场化、费率市场化带来的产品定价风险,避免产品不适当定价给资产负债匹配带来的风险,确保不产生新的利差损。同时,要加强流动性管理,防止保险业务波动较大造成现金流缺口。还要把握好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平衡。创新往往会带来新的风险防控问题,需要加强研究,筑牢风险防范的屏障。(银行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其所在机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