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国外“唱衰”中国经济观念渐扭转
2014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外媒关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领域焦点议题,而全面深化改革布局更是重中之重。《纽约时报》公众编辑玛格丽特 沙利文:中国市场有利可图,对传媒公司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中国的新闻价值又很高。
中国网3月7日讯 2014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外媒关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领域焦点议题,而全面深化改革布局更是重中之重。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已经在国外的金融、投资和经济学界产生了十分正面的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些悲观论者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看法。
美国凯恩斯派经济学家鲁里埃尔 鲁比尼2011年4月预言,由于存在不断增加的银行不良贷款、巨大的公共债务以及多个行业的产能过剩等三大问题,中国将在2013年之后遭遇经济硬着陆。同年7月他在接受专访时再次表示,如果不尽快实施一系列经济改革,中国经济在2013年后硬着陆风险将超过40%。当时中国许多学者反驳他,想堵住他这张“乌鸦嘴”。
把鲁比尼叫做乌鸦嘴并没有贬损的意思。西方媒体也把他叫做卡桑德拉(Cassandra),也就是中文说的“乌鸦嘴”。西方文化似乎并不排斥乌鸦嘴,西谚“不要射杀带来坏消息的人”就是证明。鲁比尼因2006年准确预测2008年开始的金融海啸而声名鹊起,并因对经济一贯的悲观看法而被媒体称为“末日博士”(Dr. Doom)和“熊市论者”(permabear)。此后他应邀到处讲演,其见解因此得到广泛传播。
鲁比尼也几次到中国作短暂访问。由于预言中国经济“硬着陆”,他被称为“首席中国乌鸦嘴”(leading China bear)。他曾经说,中国长期实行以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将会出现产能、不动产以及基础设施的严重过剩,因此一旦进一步的固定资产投资难以为继,就会在未来加剧出现经济下滑。他还在自己的网页上详解对中国经济未来作悲观预测的依据。他说,即使中国的决策者们能够加快经济的重新平衡,仍有很多理由让人相信这种转型具有多方面的风险。
当然鲁比尼并不是唯一的乌鸦嘴。一段时间以来,经历长期高速成长的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一直是国际经济学者们的一个话题。2011年年中,中国经济泡沫化更成为一些学者共同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
持此论者人数不少,但说法有轻有重,一些话传到中国,被称为“噪音”。噪音太多就很烦人,如最近在网上被转载的一篇短评所言,“拿唱衰论来说,这种陈词滥调年年有,听得人耳朵起茧。”不过,这篇短文继续说:这些经不起事实检验的噪音,不仅难以动摇国际社会看好中国经济的主流,更干扰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然而,从今年一月起,鲁比尼的调子开始发生了变化。他说:“中国的政策改革将削弱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他还预测今年中国的增长率在7%以上。今年早些时候他在美国交易所交易基金公司发表主旨讲话时,仍然表示对中国发生“信贷紧缩”的担心,认为这会对商品生产和新兴市场国家产生影响。但他说:“现在说中国经济将会硬着陆是走极端,说软着陆也是走极端,现实比这些说法要复杂得多。”
鲁比尼关于中国经济的最新说法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的看法近似。在悉尼召开的20国集团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期间,拉加德也对中国经济表达了乐观预期。她说,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非常低。她认为中国正相当谨慎地处理其经济发展的问题,只是未获得适当了解和解释。
无论鲁比尼还是拉加德,以及外国许多其他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积累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多有类似看法,他们之所以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做出乐观估计,最重要的是看好这个国家的经济改革态势。肯定地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已经在国外的金融、投资和经济学界产生了十分正面的影响。
英国木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菲利普 埃尔曼最近对一家投资杂志说,中国正在进行有意义的改革。担心中国经济的快速扩张可能崩盘的批评者们低估了中国新一届政府的改革热情。
外国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看法因人而异,比如说中国的信贷规模,有的说越来越庞大的不良贷款资产犹如一颗定时炸弹,有的则说考虑到庞大的外汇储备和超高国民储蓄率,中国不断膨胀的信贷仍在可控范围之内。看法的不同,源自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归属、理论模型、价值观念、治学态度乃至个人气质,这是十分自然的,不值得大惊小怪。至于为什么他们乐于对中国“说三道四”并对中国的增长率津津乐道?道理其实简单:中国由于其庞大的经济规模,对世界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许多数据比如增长率,对中国和世界都很重要。
清华大学教授、前央行货币政策顾问李稻葵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上说,中国在今明两年内,仍将致力于实现7%—7.5%的经济增长,这是中国每年要解决750万新就业人口所需的最低发展水平。德新社题为《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依然承载着全球经济景气的希望》的报道援引瑞信银行分析师马库森的话说:如果中国经济增长从目前的7.7%下跌到5%,2014年世界经济将承受巨大冲击,全球经济增长率(世界银行预测为3.2%)将被削去将近一半即减少1.5%。
外界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无论看好看衰,很多是通过媒体反映出来的。外媒有关中国的报道犹如外部世界多元看法的一个缩影,国人当以平常心态看之,如能从外界看待中国的独特视角中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则更胜一筹。至于外媒对中国的兴趣经久不衰,下面两位美国媒体人说出了一些原因。
美国老牌杂志《纽约客》驻华记者欧逸文:报道中国就是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和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载入编年史。中国对我们的经济生活是如此重要,新闻工作者只能用更深入的分析和精细度来介绍这个国家,舍此没有其他选择。
《纽约时报》公众编辑玛格丽特 沙利文:中国市场有利可图,对传媒公司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中国的新闻价值又很高。这个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全球第一人口大国正在发生飞速的变革,有许多重要的消息需要报道。(吴月辉)
吴月辉
资深新闻工作者,早年毕业于北外英语系,后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学位,长期在新华社从事对外报道,曾任记者、驻外记者、高级编辑、对外部副主任、洛杉矶分社首任社长,后在新闻院校做教学工作。一直关注外媒对中国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