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危机当道 安全至上
我国已拥有近两万亿外汇储备,金融危机背景下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备受关注。两会内外,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对外储经营展开热议。丰富外汇储备使用途径,优化外汇储备使用结构,从而实现外汇储备保值增值,成为共识。
美国国债:是否安全
数据显示,2008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95万亿美元。经济学家估计其中70%为美元资产,而大部分为美国国债。据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2008年12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量达到6962亿美元。
不过,随着美国经济形势恶化,中国持有美元资产风险逐渐显现。据估算,美国2009财年赤字可能达到1.2万亿美元。如将经济刺激计划和金融救援计划开支计算在内,今年美国财政赤字占GDP比例将达到13.5%,大大超过1983年创造的6%历史最高点。“如此巨大的赤字,只能依靠发债筹资。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摊薄我国储备资产的权益。”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对《中国证券报》表示。
央行副行长易纲指出,外汇储备要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正是这种较为保守稳健的经营模式才保证了我国外汇储备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保持安全。
有不少观点认为,在金融危机持续的环境下,中国不宜大举进行外汇储备多元化。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外汇储备的首要任务是将损失减少到最低,应寻求安全的地方。他指出,由于美国利率下调,应减少购买长期产品,增持短期债券。
实物储备:买资源品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是货币形式,对此专家指出应增加外储中的实物储备比例。全国政协委员、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表示,可以用外汇进行一些战略性的投资,使一部分纸币外汇变成实物外汇。由于这些物资是稀缺的,风险不是很大,在操作上,可将这些物质的所有权放在国家外汇局、央行或财政部名下。
梅新育认为,我国矿产资源不仅总体储量不足,而且需求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脱节。他建议,只要不危及国际收支平衡,本着确保供给、供给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原则,我国需要尽可能多使用海外资源;国内矿产资源的功能定位于抑制国际市场价格过度高涨,以及在战争等特殊时期保障国内供给。
外储“内用”:尚存争议
国家外汇局日前表示,巨额外汇储备资金将以积极支持国家扩大内需,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为目的。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外汇储备是用来对外支付的。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教授陆前进认为,“外储内用”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没有用来进口或对外投资,只是在国内使用,外汇储备就不会下降,通过和人民币资金的循环,又回到了央行手里,只不过有外汇储备的中介作用,促使人民币投放资金的增加。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认为,从服务于国内建设角度看,把外汇储备转变成增加的进口,似乎应成为今后合理使用外汇储备的最主要渠道。
此外,支持企业收购海外资源是合理利用外汇储备的一种方式。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日前表示,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国外投资,是中国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政策将在投资便利化和金融支持方面,加大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均分”外储:难以管理
庞大的外汇储备能否分给国民?此话题也引发争议。全国政协委员、荣丰控股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王征表示,可尝试动用一部分外汇储备,以发放等额特种外汇消费券的形式惠及国民。
不过专家指出,外汇储备不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可以像政府支出那样使用出去。如果外汇储备给老百姓平分,相当于央行用等额外汇储备来扩张货币,这是央行职能所不允许的。
陆前进认为,央行是货币政策的管理机构,不是私人投资者,所以,中国应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实行“藏汇于民”,最终实现由市场投资者进行外汇资产的管理与运营,提高外汇资产的收益率,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逐步摆脱央行集中管理外汇资产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