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自断后路
“随心存”本质是储蓄存款,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定期+活期”方式,让客户“存活期,却拿定期利息”。如果说银行推出同样的“宝类”产品只是吹响向“余额宝”反击的号角,那么民生直销银行的“随心存”直接抄了“余额宝”的后路。
存一笔活期,银行却给你定期的利息。难道银行疯了吗?是的,银行被余额宝逼急了,开始反击,以破釜沉舟的方式,断了自己的后路。
造势近半年,民生银行直销银行28日终于上线。所谓直销银行的模式此前已被市场解读,简单说就是一个拥有独立账户的线上营销平台,而非简单的服务平台。在互联网金融已经抢攻一年的情况下,线上平台已无新意,关键是平台上放了什么产品或业务。
头一遭,民生银行上线了三款产品:“随心存”、“如意宝”和“轻松汇”。直销银行的边界远不及此,一切有关金融互联网的战略都可以此承载。相信这不是民生直销银行的全部,后续还有其他产品上线。
“如意宝”分别与汇添富和民生加银合作,推出两款货币基金产品,是翻版的“余额宝”,没什么新意,同样的模式广发、交行、平安、工行早已推出;“轻松汇”则相当于整合了民生银行原有电子银行渠道上的业务,如转账汇款,更多的是便捷性服务。
业务模式上真正有创新和突破的是“随心存”。
根据民生银行的说法,客户签了“随心存”业务协议后,将开通一个独立的电子账户,电子账户内活期存款达到起存条件1000元后,自动生成期限1年的随心存账户,在此存期内可随时支取本金;利息则按最大化结转利息的方式结算,如存4个月后支取部分资金,已支取资金收益=3个月定期存款利率×支取金额×4个月天数÷360天,剩余款项继续根据存款期限按最大化结转利息。
“随心存”本质是储蓄存款,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定期+活期”方式,让客户“存活期,却拿定期利息”。
仿若在本就水波跌宕的湖面上,扔进一颗水弹,炸开一片。
反抄“余额宝”后路
“余额宝”客户数已超过8100万,最新规模超过5000亿,货币基金总规模近1万亿,占整个公募基金规模的1/3。1月份,在新增人民币贷款达1.33万亿的情况下(一般贷款发放后又回回流成银行体系企业存款),人民币存款骤减9402亿。
所以,当央视评论员抛出“余额宝是吸血虫、寄生虫,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言论时,不明事理者推波助澜,理性者不屑。于是监管层通过《人民日报》发声:余额宝是“搅局者”,推动了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业的变革和转型。
令笔者惊叹的是,对金融体系演变和银行业转型认识深刻的传统商业银行从业者,虽然不认同央视评论员的逻辑,但却赞成他的结论。屁股决定脑袋是唯一的解释,笔者接触的多位银行高管对金融互联网化的趋势认识非常深刻,但他们愤怒的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监管缺位严重,甚至可以说没有监管,而身处传统商业银行的他们却处处被监管捆住手脚,二者不在同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
于是,银行反击,最开始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利用账户的优势,把“货币基金”、“T+0”、“线上渠道”整合一下,各种“宝类”产品便遍地开花,最近加入战局的是兴业银行联合兴业全球基金推出的“掌柜钱包”,民生银行直销银行的“如意宝”亦是。
如果说银行推出同样的“宝类”产品只是吹响向“余额宝”反击的号角,那么民生直销银行的“随心存”直接抄了“余额宝”的后路。
银行存款流出,购买“余额宝”货币基金后,90%以上又以大额协议存款回流至银行变成存款。相当于以互联网“众筹”的模式,向银行买大额存单;绕了一大圈,又回到银行存款,但利息却大大提高了。
民生直销银行“随心存”简单明了,把中间环节省去,直接把存款推出面向投资者。不过他们做了一点“定期+活期”的小创新,不赎回部分按定期对待,赎回部分按赎回前最大周期的定期对待,直至赎回周期缩短至一定时间,才按活期对待,系统根据存款期限按最大化结转利息。
对投资者来说,通过 “定期+活期”的设置,实现了“存活期,拿定期的利息”。以一年期存款计算,基准利率3%,上浮10%后3.3%,相当于把0.385%的活期利息一下提高了近9倍;最为重要的,这笔资产的本质是银行存款,银行绝对兜底,不存在亏损的可能。
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宽松之后,“余额宝”及同类的货币基金收益率普遍下降至5%以下;虽然比一年期定存要高,但其本质是货币基金,基金公司不兜底,依然存在兑付风险。更何况,由于规模过大,增长过快,监管层已经提示过货币基金的兑付风险,并正在酝酿加强货币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拟加大风险计提风险准备金比例。新规一旦出台,货币基金收益率还将下降。
总体对比而言,“随心存”的优势已不亚于“余额宝”,关键看其推广效果;而且银行同时还打出了各种“宝类”产品的组合拳。
值得注意的是,民生银行一边通过直销银行抄“余额宝”后路,一边却跟阿里巴巴合作。早在2013年9月,民生银行就与阿里巴巴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中在直销银行业务方面,民生银行为直销银行提供丰富实用并符合阿里巴巴或其关联公司客户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而阿里巴巴或其关联公司将负责利用自身渠道与资源大力促进民生银行直销银行发展。
民生银行自断后路
谁都没想到,利率市场化竟然以这种方式实现:在互联网金融的逼迫和搅局之下,银行把活期存款的利息提至等同定期。抄了互联网金融的后路的同时,商业银行也断了自己的后路。
首先,最为直接的是负债端资金成本大幅上升。2012年底,民生银行存款规模是1.93万亿,2013年3季度末已达2.18万亿,活期存款占比37.87%。如果活期存款都转化成“随心存”,资金成本将提高2.915个百分点,民生银行每年在负债端至少多付出240.65亿资金成本;考虑到“T+0”赎回为活期利息,以及“随心存”的实际推广效果,按50%转化率(活期存款转为“随心存”)计算,每年提高的资金成本也达到120.33亿;民生银行2012年的净利润为375.63亿,2013年前三季度为333.14亿,预计全年净利润在430亿左右。也就是说,一旦“随心存”完全推广开来,民生银行的资金净利润将削减近1/3。
当然,民生银行这颗水弹,震动的不仅是自己,而是整个银行业。“随心存”以活期存款的身份+定存的利息,与普通活期存款竞争,几乎是秒杀的场景,“余额宝”效应便可略比一二。如此一来,凭借“随心存”的效应,民生银行的吸储能力将大为提高。
听到这里,一向以储蓄存款支撑起大零售优势的招商银行倒吸了一口凉气。2013年末,招商银行存款规模达2.78万亿,活期存款占比52.22%(2012年末),净利润517.95亿。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招商银行一直引以为傲的低负债成本(平均约为1.5%)优势将荡然无存;占其半壁江山的立行之本(活期存款),将受到极大冲击,十年累计的零售业务优势的基础进而也将受到威胁。
其次,付出定期的资金成本,却要按活期的标准管理流动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风险提高。目前尚不得知,监管层对“随心存”的负债端流动性风险如何考量,客观而言,其流动性要求肯定比定期存款要高。
银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刚于3月1日施行,资产端流动性风险管理引入流动性覆盖率指标,并要求在2018年前逐步实现100%的流动性覆盖率。资产端流动性风险管理监管要求大大提高的同时,负债端流动性风险压力也骤然增大,银行流动性管理受到双面夹击。
再次,“活期+定期”的创新设置监管风险未明。仅从产品设置而言,“随心存”无疑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快速工具。但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虽然对利率市场化呼吁多年,但直至近年才有实质突破。90年代末开始逐步放开贷款利率,直至2013年7月完全放开,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存款方面一直以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为严格指导,直至2012年6月首次允许部分存款利率上浮10%,目前的上浮幅度仍过小,未完全放开。
“随心存”的本质接近定存,利息则接近活期,是一种中间状态。监管如何界定尚未得知,但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放开的背景下,监管态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有被叫停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