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重压迫使大投行离场 十年大宗商品盛宴终结
2014-02-16 10:33917
日资大行三菱UFJ证券株式会社本月初宣布退出大宗商品交易业务,在此之前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已经纷纷剥离或缩减大宗业务,这场十年之久的大宗商品盛宴正在终结。
日资大行三菱UFJ证券株式会社本月初宣布退出大宗商品交易业务,在此之前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已经纷纷剥离或缩减大宗业务,这场十年之久的大宗商品盛宴正在终结。
大小摩这两家在大宗商品领域颇有实力的投行都先后做出了剥离的决定。据路透报道,摩根大通正与贸易商Mercuria进入排他性谈判,洽谈将旗下实体大宗商品部门出售给后者。该行于去年7月19日表示,将对其现货石油、天然气、电力与金属交易部门采取“策略替代方案”,并可能寻求“合资、分拆或者出售的做法”,出售资产还包括旗下金属仓储巨头Henry bath。
摩根士丹利则于去年12月底将旗下大部分全球实物石油交易业务出售给俄罗斯政府控股的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另外,在大宗商品市场颇为活跃的高盛也自2013年3月起开始寻求出售旗下仓储公司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
这股剥离潮也席卷了欧洲老牌投行德意志银行。作为大宗商品业务领域最顶尖的投行之一,德意志银行在今年1月17日宣布将退出伦敦金银定价席位。德意志银行是参与制定伦敦黄金市场定盘价的五大投行之一,还是参与制定伦敦白银市场定盘价的三大投行之一。在此之前,德意志银行已决定全面退出能源、农产品、基本金属、煤炭和铁矿石交易。
“投行目前在大宗商品交易业务上受到左右夹攻,他们面对更高的资本金要求,行业监管也更为严格。在行业利润率下滑的大背景下,投行被迫逐步收缩大宗商品业务的阵线,来降低业务的复杂性。”一位外资投行负责大宗商品的董事告诉记者。
合规重压
“国际投行抛售大宗商品的热潮,导火索主要来自于政府监管而带来的合规压力。”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仅有的11家圈内会员之一的苏克敦金融有限公司的董事Jeremy Goldwyn表示。
2013年12月10日,美国最终通过了以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命名的“沃尔克规则” (Volcker Rule)。这项规定也是2010年多德-弗兰克(Dodd-Frank)华尔街改革法案的核心。监管机构在最终文本中指出,银行业者仍能从事造市活动,并买进仓位以协助客户进行交易,但是其持仓不应超过“可以合理预期的客户近期需求”。
该法则对华尔街投行大宗商品业务可谓致命一击,因为限制了他们利用自身资本进行自营交易,即为客户在特定的金融市场担任造市者的角色,为客户提供买卖服务。银行从事此类型交易目的虽非投机,但仍会将本身的资本曝露于风险之中。
按照美联储的要求,美国银行机构需在2015年7月21日前完全符合“沃尔克规则”的规定。业内人士认为,这将限制华尔街投行提供大宗商品相关风险对冲及融资服务的能力。
某外资投行人士表示,这些新法规无疑将提高大宗商品交易的营运成本,包括保证金、 担保、清算等成本, 大宗商品业务对投行资金占用也将大幅提高。另外投行被要求剥离自营交易, 限制了他们对自如市场的介入程度,这让大宗商品业务俨然变成了“鸡肋”。
此外,据外媒报道,美联储也于1月14日宣布将对银行大宗商品所有权和交易模式开展风险评估,并测试若对此类活动附加额外的资本标准可能带来什么好处。新任美联储主席耶伦在首次国会听证会上也表示,很可能对银行大宗商品交易监管政策进行修改。
在德意志银行作出上述决定之前,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曾于2013年12月表示,正在就伦敦金银定盘价涉嫌操纵一事展开调查,并曾就此事向德意志银行索要过相关文件。
“行业监管环境的变化正在令大投行越来越不堪其繁,个别国家的监管者对这块业务甚至持有非常敌意的态度,令投行需要增加更多的人手准备各种繁琐的合规材料。现在投行的大宗商品业务和其他业务相比有更高的对手风险和信用风险。”美国CPM集团董事Jeffrey Christian表示。
LME仓储规则修改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新东家港交所(HKEx)迫于市场压力下,规定了仓库企业的出货速度,并限制排队提货时间。这一游戏规则的改变是外资投行退出大宗商品业务另一重要原因。
港交所于2013年8月7日发布声明,LME、高盛、摩根大通以及嘉能可已作为共同被告人被起诉操纵铝价(13500, 110.00, 0.82%)。这份诉讼指其有“关涉铝价的仓储市场的反竞争和垄断行为”。在公告中,港交所还指出此类诉讼将会陆续出现。
从LME遍布全球的仓库中提取金属需耗时数月,迫使众多的金属消费者支付高额的溢价,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在去年一篇网上博客中表示“现时美国中西部的铝合同溢价已经高达12%,比三年前高出一倍”。行业人士认为,这些大量被锁定的库存是导致铝价长期远离真实市场清算价格的主要原因。
这让金属终端消费企业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和通用汽车等,强烈指责仓库所有者包括高盛和大摩,通过旗下不同的仓库间转移金属,来操纵市场升贴水和赚取丰厚的仓储利润。据LME于2013年7月1日公布的咨询文件,那些提货周期超过100天的仓库被要求每天的出货量至少比进货量高出1500吨,这项新规定计划于今年4月1日开始实行,这将直接影响高盛旗下Metro仓库。
“这个改变必将撼动整个基本金属市场,并将减少价格的波动性,这对市场套利者是致命的打击。”银河期货首席宏观经济顾问付鹏表示。
转移策略
合规压力和仓库规则的修改,加上商品“终极周期”的完结将使大宗商品市场氛围趋冷,流动性减弱,从而直接影响大宗商品业务对外资大投行的盈利贡献。
据行业分析公司Coalition报告指出,全球前十家投行的大宗商品交易领域的业务收入在2013年的前九个月下跌18%至40亿美元。报告预估,2013年十大投行的商品业务收入将从上年度的55亿美元下滑至47亿美元。
不过,Christian指出投行们退出大宗商品业务总体而言“影响有限”,这块业务占其收入的比重不是很高。
以高盛为例,商品交易业务在1999-2010年占其固定收益部门收入的20%左右。据彭博引用摩根大通分析师Kian Abouhossein在2012年3月的一份报告中估计,由Colin Bryce和Simon Greenshields领导的摩根士丹利大宗商品部门,过去两年年营收约为15亿美元。
上述外资投行董事也表示,一般在交易室业务(sales&trading)里面,固定收益占2/3,然后是股票和外汇业务,而大宗商品在收入或利润上的占比都不高。如果加上其他业务,如企业/交易金融、投资银行、并购、资产管理、私人理财等,那大宗商品的比例就更小了。
目前,投行提供的大宗商品业务主要包括经纪、黄金清算、托管、研究以及为衍生品提供的做市商业务。其中不少业务利润并不多,主要是为了更好服务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近年大宗商品市场处于下降周期,所以投行退出这些赔本赚吆喝的业务也是合情合理。
当然各大投行也不会坐以待毙,为了说服客户将大宗商品业务转入其他领域,各大投行近一年以来不断看空大宗商品市场,营造大宗商品大势已去的氛围。摩根大通已经表示,将用新的投资产品和服务方向替代大宗商品业务;德意志银行也宣布,将业务重点从金融衍生品、贵金属业务转移到固定收益和货币业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