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浪滔滔 大港航运开新局(图)
梳理出港航管理“权力清单”,规范权力运作,加快港航发展政策研究运用,加快培育内河航运市场主体,也是加快管理改革的应有之义。记者:刚才您也提到,安全是港口航运经济的一大“命门”,宁波港航的安全监管形势依然严峻。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码头。(市港航局供图)
对话一把手
触摸马年经济脉动
2014年,是冲刺全市港航“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宁波港航业发展已迈入转型升级紧迫期和内河水运复兴期,挑战和机遇并存。今年的港航工作会议明确了2014的发展目标:水运工程固定资产投资14.3亿元,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3个、新增港口设计年通过能力625万吨;货物吞吐量5.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750万标准箱。我们要在港航转型升级、宁波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导航仪”、助推器和服务器作用。
—市港航局局长葛更坚
还权市场促转型
目前,我市港航业呈现“两高两小”特点,即港口企业集中度高、水运市场化程度高,高端航运服务业比例小、航运企业规模小。港口资源紧缺,现有规划可使用深水岸线不足40%,加上陆域条件、生态环保等限制,可供大规模开发,建造10万吨以上码头岸线所剩无几,倒逼加快集约化利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对港航行业发展和管理带来深刻影响。同时,上海自贸区建设加速吸引包括宁波在内的周边航运、金融等要素集聚,上海港实施中转箱集拼、沿海捎带等业务将直接冲击我市港航业发展,而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将首先辐射长三角地区,带动我市港航业转型升级。
记者:在内外压力倒逼形势之下,宁波如何推进港口资源优化配置、水运结构合理调整,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弯道超车”?
葛更坚:最重要的就是要还权市场,要开展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回收,提高港口资源集约化利用。推进航运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大力推行“扶强减弱”政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动港航中小企业规模经营,探索以合作伙伴为先导,逐步构建契约式、股权式等联盟机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其次要放权属地,在国家规定的岸线审批权限框架内,对接发改、海洋、环保、海事等部门审批权限,研究将部分码头建设项目使用港口岸线,水运工程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批及开工、试运行备案等相关权限下放给属地港航管理部门。
此外,梳理出港航管理“权力清单”,规范权力运作,加快港航发展政策研究运用,加快培育内河航运市场主体,也是加快管理改革的应有之义。
智慧港航助升级
物联网、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前沿科技被应用到港航业中,推动港口向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去年,随着《宁波市智慧港航建设规划》的制定,我市港航管理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完成。宁波港航管理综合数据平台项目启动实施,港口企业基础数据库建成,海铁联运物联网工程项目设计也已经完成。
记者:信息化是行业的热点之一。作为重要的国际口岸,宁波近年来正积极探索“智慧港航”的实现路径,今年有哪些具体的目标和动作?
葛更坚:今年仍要继续加快港航信息化管理,包括:启动宁波智慧港航体系(一期)建设,重点实施港航综合数据平台“1242工程”,力争实现港航管理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完善港口综合管理系统,拓展宁波港域作业码头泊位定位查询功能;开发重大危险源监管、应急数据管理、安全培训、安全基础台账、港航企业日常安全管理等5大功能,建成港航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完成宁波市港口设施维护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加快推进各县(市)区港口危货码头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安全管理保复兴
目前,宁波港口危货吞吐量超过港口吞吐量20%,危货作业企业占全市港口企业1/3以上。全市建于上世纪90年代前的老旧码头泊位占总数1/4多。航运业仍处低谷状态,航运企业安全投入不足、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到位。
去年以来,宁波港航管理系统抓监管、治隐患,促进了港航行业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然而,由于缺乏港口危货管理经验,安全管理基础薄弱,行业安全依然任重道远。
记者:刚才您也提到,安全是港口航运经济的一大“命门”,宁波港航的安全监管形势依然严峻。2014年为港航安全保驾护航,我们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葛更坚:港口危货监管依然是今年的重点。今年要完成30个港口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建立,完成30余家企业安全现状评价备案。完成70余家大中型港航普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并加强达标企业动态监管,实现安全标准化数据库入库率50%以上。还要强化港航动态监管,探索港口、水运、船舶修造及相关服务企业信誉分级分类管理,实行港口危货申报审核分级制度。
记者 余晓辰 通讯员 傅晓红 张晓宇 宋兵(来源:宁波日报
编辑:吴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