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支付开始沦陷 银行能守得住吗
28日一早,记者从新街口打车去长途东站,打开支付宝钱包点击快的打车,出租车迅速来到跟前,30分钟后已到车站,扫一下司机递过来的二维码,付款完成,随后收到支付宝钱包给的10元钱,司机师傅乐呵呵地收到15元奖励。
28日一早,记者从新街口打车去长途东站,打开支付宝钱包点击快的打车,出租车迅速来到跟前,30分钟后已到车站,扫一下司机递过来的二维码,付款完成,随后收到支付宝钱包给的10元钱,司机师傅乐呵呵地收到15元奖励。
流而焦头烂额时,没想到另一块大蛋糕—线下支付市场也开始沦陷,突破点是打车软件,招数就是免费打车。
2013年12月5日起,支付宝钱包为北京5000辆出租车提供服务,45天后支付宝钱包宣布,自2014年1月22日起为全国40个城市、40余万快的司机提供服务。如今,快的打车在全国用户数已达2300万,日订单量超过30万笔。与此同时,微信也与嘀嘀打车软件合作,迅速推出类似服务。继微信与嘀嘀宣布投入2亿元请全国人民打车后,支付宝与快的立即跟进,宣布再砸5个亿请全国人民免费打车。“打车不要钱”成了天上掉的馅饼,这场“战争”已持续7天,依然没有停止的迹象。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下支付市场的蛋糕有多大?央行最新披露的2013年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移动支付业务高速增长,共完成业务4.98亿笔,金额2.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0.97%和490.20%。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2197.4亿元,同比增速707%。面对线下移动支付市场,银行是谋略在先、行动在先,却发展滞后,“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早在2012年,招商银行就着手与三大通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合作,推出近场支付产品“手机零钱包”,畅想开启刷手机时代,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也纷纷进军近场支付领域,但效果并不理想。
打车软件,仅仅是众多应用场景中的一个。点开手机中的支付宝钱包,理财、转账、手机充值、信用卡还款、买彩票、缴水电煤气费、住宿、机票车票、慈善捐款等都可以动动手指、分分钟搞定,银行想到了,却愣是没做起来。其实,真正捆住银行手脚的,是思维方式。推出一项产品,首先向监管层报批,盘算利润。以最常见的转账汇款为例,同城跨行转账,要收手续费;异地同行转账,也要收取手续费,且额度不小。而支付宝钱包呢?全国各家银行之间转账均免费,且速度快。
在银行,所谓“以客户为中心”依然停留在宣传产品上,产品以流程设计为中心,而将客户的体验弱化。互联网企业则相反,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技术支持、安全风险的考量统统是后台的事情,没有后台强大的技术支持,就不会有展现在用户面前的便捷。
百姓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互联网企业巧妙切入逐渐扩大覆盖面。微信于2013年12月底在北京8家上品折扣店推出免排队结账支付;支付宝继与银泰等多个商场达成战略合作外,又开始布局海外市场,香港336家OK便利店、90家卓悦门店、佐丹奴及19家核心商区门店,统一阪急百货台北店已支持支付宝条码付款,春节后还将进入韩国等区域市场。
如果生活中的一切非现金支付都可以利用移动支付完成,银行卡也就成了支付宝钱包或者微信支付里的一个符号,谁还会去刷卡?先不问盈利,而是烧钱抢市场,互联网企业的这种“玩法”考验银行的应对能力。 本报记者 赵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