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中国制造应定位于中间产品和工序贸易
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在日前召开的第12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外贸的产业政策应该定位于有比较优势的中间产品和工序贸易,而非整个产业链条。在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的特点之后,张向晨认为中国的产业政策该定位于中间产品和工序贸易。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周洲 发自北京
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在日前召开的第12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外贸的产业政策应该定位于有比较优势的中间产品和工序贸易,而非整个产业链条。这是由全球产业价值链所决定。
定位中间产品和工序贸易
中国制造近年一直处在转型升级的调整阶段。从代加工起步的企业家们一直致力于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注重品牌、研发和销售,一方面向高端攀升,一方面在产业链覆盖上下功夫。
与向全价值链布局的做法相比,张向晨更认同中国制造做好“中间产品”的定位。三组数据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缓慢而艰难地提升。
衡量的工具是贸易增加值。贸易增加值剔除了出口中的进口成分,表示出口1美元可以为本国带来多少国内增价值。2002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中的国内增加值为51.8%。2011年这个比例攀升到60.4%。
9年间,中国贸易增加值提高了8.6个百分点,也即一年差不多提高一个百分点。“这就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进步。”张向晨说。
中国加工贸易的增加值在下降。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在帮助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同时,也让中国业主局限在赚取相对低廉的加工费上。
1998年,中国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加值达到53%。2012年,这个数字降到了35%,2013年又降到了32%。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加值从入世前的1/2变成了1/3。“这说明,我们在出口中的进口成份在逐年下降。”张向晨说,“就国内增加值的情况而言,这1/3还会进一步下降。”
这几组数据证明了发展中国家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升级是可能的,但也是不容易的。根据OECD的报告,中国正在成为东亚地区全球价值链的核心。
在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的特点之后,张向晨认为中国的产业政策该定位于中间产品和工序贸易。
中间产业占据全球贸易份额的60%。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的份额为20%,但占全球贸易80%比重的货物贸易中,有30%是服务贸易带动的。因此,实际服务贸易要占到全球贸易的半壁江山。
由此,张向晨说,中国的贸易政策应该努力减少和取消中间产品的关税,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促进贸易便利化。他给企业的创新策略建议,并非一味地追求原始创新,而是把目标定在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取技术和升级的支持。
“由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特点,中国的企业具有一种二次创新的能力,虽然和美国原始创新的特点不一样,但由于有这种能力,它(中国企业)紧紧贴近全球价值链,紧跟着第一梯队,可以使中国的基础创新不断地提高。”张向晨说。
加工环节外移方式不同
加工贸易国内增加值的降低以及加工贸易在中国外贸中份额的降低,正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侧影。
据张向晨介绍,伴随着产业升级,从出口角度来说,货物出口约有七成从沿海出口,但一些外贸企业已经转移了实际的生产加工环节,虽然报关依然留在了沿海,但加工环节已经转向了中西部和海外。
而加工环节转移至内陆地区和东南亚的方式也不一样。“转移到内地的是聚集式的转移和整体的承接,主要通过工业园区来承接;转移到东南亚的是订单和代工的转移,是租用厂房。”张向晨说。
他表示,未来的加工制造环节将继续向外转移,商务部调查约有三分之一的沿海外贸企业有这样的意愿。这些企业并不是停留在想一想的阶段,至少都去考察过。
对这种转移,他认为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要升级,有些东西就要转移走。中国的市场容量和需求会使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继续留在国内。“当然这是提升水平之后的传统产业。”
作者:周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