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非:再论产能过剩与中国“走出去”战略

何亚非 | 2014-01-04 00:56 2863

  再论产能过剩与中国“走出去”战略  何亚非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路线图,其中让市场在资源

  再论产能过剩与中国“走出去”战略

  何亚非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路线图,其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十分关键。这对解决中国国内不少产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实施,以及两者的有机结合,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是中国工业部门目前面临严重产能过剩的最主要原因。受国际金融、经济危机持续发酵的深层次影响,美欧等发达国家市场持续低迷,同时中国国内市场增速趋缓,凸显中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的矛盾,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产能过剩。而且这次产能过剩因为其产生原因的复杂和深刻,如许多传统重工业产品需求已到峰值、投资对于工业增长拉动效力逐步减弱、产业政策存在缺陷、地方恶性竞争等,将呈现长期性、全面性的特征,解决起来并非易事,需要通盘考虑和长期规划。

  中国现阶段产能过剩主要表现在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制造业。由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等因素,这一行业曾对中国的经济积累和发展有过重要贡献,而现在国情、世情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2012年为例,中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当年年底分别为72%、73.7%、71.9%、73.1%和75%,导致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负债累累,经营十分困难。如继续下去,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生态环境恶化、企业倒闭等严重问题,不仅迟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大局。

  在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中国政府对解决产能过剩已经提出了全面、有力的解决思路,其中十分重要的就是,结合中国发展战略、外交大局和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思路,积极拓展经济对外发展空间,让产能过剩也“走出去”,把挑战变成机遇,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良性循环,同时让中国的发展“红利”惠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道路。

  这条道路要走得好、走得稳,需要统筹协调、金融配套、技术合作,兼顾多方利益,以构建各国利益和命运共同体,还需要有积极的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尝试。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来化解产能过剩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首先看中国的周边地区,它对中国的外交和经济发展而言都是战略依托,需要优先考虑。据中金公司报告称,未来若干年东南亚基础设施建设将蓬勃兴起。2011年以来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先后公布基建中长期规划,预计2011-2020年期间东南亚地区基建投资规模将达1.5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在高铁、公路、港口、能源建设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中国领导人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实现互联互通,将积极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并将予以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中国企业与东盟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利在双方。对中国和中国企业来讲,短期会得益于基建出口,中期将从基建带动贸易获益,长期收益来自东盟国家经济起飞后消费能力的释放。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自然将在互利基础上得到巨大的推动力量。

  其次就钢铁产业而言,全球钢铁产业发展很不均衡,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地钢铁的市场空间依然巨大。中国企业可以根据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构想,抓住中非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等发展机遇,加强与中亚、东南亚和非洲各国的沟通与合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采取援建、合资、建立境外加工和分销中心等有效模式,推动钢铁产业走向世界。

  再举化工产业磷肥的例子。各国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一国的过剩在地区看就不是过剩。2009年中国年产磷肥1386万吨,确实可能多了些,但是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却缺乏磷矿资源,中国的出口成本又有优势,一下子互利互补性就显现出来了。不管是出口还是别的就近加工,这方面过剩能力很可能就被轻而易举地消化了。这样的例子不仅限于磷肥。

  又看船舶行业,全球需求现在大约是8亿吨,而中国的造船生产能力有12亿吨,是过剩了。怎么办呢?根据《“十二五”后三年船舶工业行动计划》,中国将支持有条件的造船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这就给企业指明了向外发展的方向,不是简单的压缩产能,而是可以通过收购、并购、合资等方式走出去,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把国内资金与海外技术相结合,趁势做大、做强,打造全产业链的跨国造船企业。

  现在把眼光投向非洲。非洲大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沃土和希望。非洲很多国家过去五年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5%,很吸引眼球,预计今后五年仍将以这一速度发展,大批新的消费群体正在非洲各国形成。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大量投资非洲。除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中国的消费品质优价廉,尤其是电子、纺织、建材等行业有很强的竞争力,又有中非合作基金等政府的配套支持,加上中国和非洲长期的友好合作,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合资的机会比比皆是。非洲的投资环境近年来已有很大改善,除自然禀赋优越以外,政策和法制等都在健全、完善。

  最后看看金融配套措施。最近,中国银监会要求银行在绿色信贷、支持扩大有效需求、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加大退出保全力度、实施好差别化监管政策等六大方面推进化解产能过剩。在支持企业走出去方面,银监会要求银行通过积极发展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贸易融资、国际保理等综合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对外承包工程,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带动国内技术、装备、产品、标准和服务的出口,以有序地向境外转移过剩产能。

  可见是“万事俱备、独缺东风”了!这个东风就是要企业(国企、民企机会平等)迅速行动起来,深入研究国内、国外两方面的情况,“量身定制”自己的走出去方案,还可联手共进,组成“联合舰队”,争取尽早取得对中国、对投资国互利共赢的结果。(作者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1
标签: 中国 中国共产党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