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还需要继续分流
作为上述操作的最终结果,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唯一的变化是资产方外汇资产转变为特别国债,财政部的资产负债表有所上升,资产方为主权养老基金的股权,负债方为特别国债。
张明
近期,关于是否应该将部分外汇储备由央行划转至财政部管理,再次引发各方面热议。有人认为,这样做既有助于提高外汇储备经营绩效,又有助于弥补社保基金缺口。也有人认为,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来置换外汇储备的做法会增加政府债务,且切割外汇储备的做法可能损害央行的独立性。
笔者认为,从提高主权外汇资产经营绩效的角度而言,的确有必要实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而如果在央行内部搞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竞争机制,其结果可想而知。通过创建主权养老基金的做法来分流外汇储备,不仅能够在中国主权外汇资产经营领域引入竞争,而且不会面临重大的技术性难题。
中国外管局长期以来负责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外汇储备管理应遵循流动性、安全性与收益性原则,其中前两项原则与收益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替代的。事实上,外管局在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上偏重于流动性与安全性,对收益性需求并不很重视。这一切,仅仅在中投公司产生后才有所改观。
2007年9月,中投公司创建。中投公司的2000亿美元资本金,来自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后与央行进行资产置换的结果。从此,在中国主权外汇资产经营领域,外管局开始真正面临一个对手。而且,未来中国政府会不会给中投公司增资(继续从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剥离外汇储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资收益率是否显著高于外管局的储备收益率。
根据笔者的观察,中投公司成立之后,外管局的投资风格有了显著变化,开始积极投资于海外风险资产。在雷曼兄弟破产前,中投公司积极投资于美国金融类股权(当然后来亏得很惨),而外管局也积极投资于欧洲股票市场。次贷危机集中爆发后,外管局的多元化投资行为一度有所沉寂。但随着危机后中投公司海外投资收益率的一路上行,外管局也开始广泛投资于海外PE、房地产、股票等领域。
然而,在中国主权外汇资产经营领域,仅仅有外管局与中投两个竞争对手,还是远远不够的。中投尽管试图在国际市场上扮演一个财务投资者的角色,但是由于有中央汇金这样一个全资子公司,且后者在中国国内扮演着“金融国资委”的角色,因此中投在国际市场上通常被视为一个战略投资者,因此遭遇的疑虑与阻力并不算小。
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创建中投的类似方式,再创建一只或多只主权养老基金,这将显著提升中国主权外汇资产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程度,通过引入更多竞争的方式来提高经营绩效。主权养老基金应将自己的全部资金投资于中国境外,其投资目的完全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而非控制目标公司,无论是资金的来源、运用还是资金的最终分配都高度透明化,这有助于降低东道国有关各方的疑虑。主权养老基金仅将投资收益定期结汇后注入社保基金,这既有助于缓解社保资金缺口,也可以降低结汇压力。
主权养老基金的创建方式,可以通过财政部发行针对央行的定向特别国债来实现。例如,财政部向央行定向发行3万亿人民币特别国债,用发行国债募集资金从央行处收购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入一只或数只主权养老基金。财政部定期向央行还本付息,但央行会将收到的本息全部上缴财政部。这样的操作,既不会给国内金融市场造成显著影响,也不会增加额外的财政负担。当然,从账面意义上而言,中国政府的总负债会增加3万亿人民币。
作为上述操作的最终结果,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唯一的变化是资产方外汇资产转变为特别国债,财政部的资产负债表有所上升,资产方为主权养老基金的股权,负债方为特别国债。
如果未来十年内,中国主权外汇资产经营领域内能够形成由外管局、中投公司、一只或多只主权养老基金齐头并进的竞争局面,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主权外汇资产的经营绩效,还有助于改善中国主权投资者在全球市场上的形象。可谓善莫大焉。
(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