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保市场份额要比保出口增长更重要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确保出口增长对国民经济“保增长”至关重要。据海关统计,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的3个月,中国的出口贸易额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2%、2.8%和17.5%。现在看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德国、美国、日本等老牌贸易强国尚且不能在金融危机中幸免,更何况尚未取得贸易强国地位的中国更难独善其身。由此不难理解,在“保增长”方面,国家为什么主要依靠“扩内需”,而并未想过去那样提及“千方百计扩大出口”。
强调“扩内需”并不意味着要将出口的作用边缘化。事实上,过去强调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也是没办法的办法,由于外汇短缺,只能够不惜代价出口创汇。现在外汇储备将近2万亿美元,在平衡国际收支上“不差钱”。况且,由于国内老百姓的购买力相当低,过去想“扩内需”也不容易,而现在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已经比以前大有增加。事实上,强化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出口贸易发展更大自由度。
现在虽然只强调要“扩内需”,但国家也绝对不可能容忍出口规模萎缩而拖住“保增长”的后腿。不过,争取出口贸易有所增长并不等同于所有商品的出口增长都能够做到“齐步走”,有些商品出口增长会快一些,也有些商品出口增长会慢一些,甚至还有一些商品出口会出现负增长,都不足为奇。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要确保所有商品的出口贸易规模都能够持续扩张不现实。除了从当期增长的角度考察出口贸易,更要站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去看待出口贸易,不能够搞一锤子买卖。作为当今世界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现阶段中国在出口贸易方面不能只盯住增长速度,而是要更多关注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7年中国的出口贸易额达到12178亿美元,占全世界的8.7%,中国已成为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第二大出口贸易国。
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大国地位来之不易,我们或许不满足于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总希望中国尽早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其实,成为贸易强国谈何容易。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到来了,如果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因此而动摇,成为贸易强国的梦想必然会成为空中楼阁。故而,对于中国的出口贸易来说,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困扰,现阶段强调保国际市场份额比强调保出口增长更重要。
严格讲,在国际市场需求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只存在贸易转移效应,出口增长理所当然意味着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扩大。可是,在国际市场容量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不仅存在贸易转移效应,也有可能存在贸易创造效应。因此,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中国出口增长缓慢甚至有所下降,而其它国家的出口很可能以较大幅度下降,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则会因此而上升。从这个意义上讲,出口增长与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扩大是两码事。
在当今国际市场上,维持与取得同样占有率的代价大不相同。事实上,只要市场份额不减少,甚至有所增加,那么,即使出口增长慢一些甚至下降一些,都会为今后取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奠定基础。按照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市场上的在位者与进入者之间的竞争从来都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前者肯定会比后者多一些占先优势。不难看出,重视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就是要着眼于使出口贸易长远发展下去,而不是急功近利。
现阶段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造成的压力几乎是全方位的,许多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都迫切需要提高。然而,在有限的国家财力约束下,提高出口退税率也不能采取“撒胡椒面”的办法,也要区分轻重缓急。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不计成本地扩大出口也是不可持续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优先保国际市场份额比起优先保出口增长似乎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大家不要对出口贸易规模暂时收缩过于耿耿于怀,毕竟,国际市场份额才是出口贸易长远发展的命根子。(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