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如何才不失真
日前,有媒体报道武汉正在对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进行第一轮核查,但6个中心城区约四成企业和个体户拒绝经济普查,平均每个普查员需上门两三次才能获得信息。尽管有关部门也屡屡出面澄清官方数据并未注水、造假,但是外界并没有停止怀疑。
日前,有媒体报道武汉正在对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进行第一轮核查,但6个中心城区约四成企业和个体户拒绝经济普查,平均每个普查员需上门两三次才能获得信息。甚至还出现到某央企调查被拒绝了3次,理由是调查单位“级别不够”。
正当人们在批评一些企业财大气粗、架子太大之时,又有媒体报道说,一些企业不配合经济普查,除了前述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部分企业之前被要求在填报数据时“配合”相关主管部门需要,数字浮夸。
同类事件,两个角度解读之后就凸显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中国的经济数据如何才能不失真?企业拒绝经济普查,最后得出的数据缺乏代表性、普遍性,当然会失真;企业提交的数据是被要求“配合”的,这种做法最终也让数据偏离真实情况。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最近才有,长久以来,我国官方经济数据的准确性常常遇到质疑。
尽管有关部门也屡屡出面澄清官方数据并未注水、造假,但是外界并没有停止怀疑。尤其是查处了一些虚报统计数据的典型案例后,不仅没有打消人们的疑虑,反而更加强化了人们对它的不信任感。也有学者还解释说,有些企业为了降低税负,可能主动瞒报一些生产数据,还有些企业因为“配合”多报了一些生产数据,两者中和起来反而偏差小了。
当然,这种解释也是无奈的,那又该如何打消人们对经济数据失真的疑虑,更好地利用经济普查数据供决策参考?我们认为可以在两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方面,从制度改革入手。目前的地方官员考核机制里有一种倾向是过度依赖GDP等经济指标,这使得部分官员扭曲了政绩观,主动授意或者默许一些经济数据造假,为自己晋升铺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遂成为一个恶性循环,极大地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同时也可能误导了上级政府决策。
这样的问题已经引起决策层的注意,日前中央有关部门发出通知就强调“坚决查处制造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虚报工作业绩的问题,坚决纠正唯国内生产总值(GDP)用干部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提出“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它的方向就是引导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摈弃GDP崇拜,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当改革从考核机制开始,那就相当于釜底抽薪,当政府官员的晋升之路不是唯经济数据马首是瞻,那么主动或者默许数据造假的动力就会不足,再辅之以严惩数据造假的机制,那么就能最大程度确保经济数据不再失真。
另一方面,从技术方法入手。经济数据的失真,有些可能并不是主观故意造成的,经济发展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原来的统计方式、方法有可能滞后了,继而把该统计进来的没有算在内,而不该统计的却没有排除在外。所以,为了确保经济数据的准确可靠,不断在技术领域加以修订,使之与时俱进也是理所应当的。
日前,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透露,明年底或2015年初,我国将推出GDP新核算体系,将在五个方面进行重点修订,包括研究与开发支出将计入GDP,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计入财产收入,将雇员股票期权计入劳动者报酬等。这些举措客观上会造成经济数据更加“好看”,但也是呈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一面。
与此同时,网络经济日渐发达,尤其最近的“双十一”网购节表现出虚拟经济如火如荼的景象,这方面的数据一部分也已纳入统计范围,但不少网店是未注册的个体户,常规的统计调查难以涵盖他们。昨天,国家统计局也与11家中国电子商务、互联网、电信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利用大数据。这就是技术层面改进的措施,通过这些大数据可极大缩短数据采集时间,减少报表填报,提高数据质量。
总之,在考核机制上尽快抛弃GDP崇拜,降低数据造假的冲动;同时又在技术应用、统计方法上有所改进;还可以在经济普查时注意沟通、取信于企,那么就能最大程度上确保经济数据不失真,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呈现一幅接近真实的宏观经济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