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十一”想到互联网金融
双十一的盛况,显示出互联网商业在中国的巨大成功。按照目前进入“金融圈”的互联网企业实力来讲,之前提到过的三条微观条件显然是可以很轻松满足的。只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足够大的合作空间让互联网企业、传统金融企业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而最终惠及的一定会是消费者。
双十一的盛况,显示出互联网商业在中国的巨大成功。但是为什么很多“后马云”时代的互联网商业精英没能“后浪超前浪”?这就不得不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互联网商业:昂贵的线下商业销售成本,庞大的受众人群,完善的互联网信用体系以及先发制人的市场占有率同样成就了中国互联网商业的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网购没像中国做得这么风生水起的重要原因。
那么如果把我们国家互联网商业的成功模式嫁接到金融行业来,是否也可以创造出另一个市场奇迹呢?今年以来,从阿里巴巴推出网络余额宝后,“百度保8”、“百发百赚”、“天虹基金”、“众安保险”……一些公司的确已经在这么干了。
按照目前进入“金融圈”的互联网企业实力来讲,之前提到过的三条微观条件显然是可以很轻松满足的。在宏观条件上,市场也给予了互联网企业很好的时机:我国金融行业目前处于相对垄断的环境中,由于没有充分竞争,交易成本高。大型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和缺乏创新动力,针对中小型客户的金融产品非常缺少。与之相对应的是,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理财投资意识增长、投资需求不断加大,个人移动通讯终端的普及……都说明目前是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行业的最佳战略节点。
但是,“玩转”金融业并不像开淘宝店那么简单。金融天生的使命是如何更好地“让钱生钱”。我们目前看到的互联网金融案例,无非是金融产品借助网络平台的销售模式创新。但是逐利性非常强的资本不会因为销售模式的从线下搬到线上而放弃了对利润的“执着”。相反,由于信息流通的迅速,而变得越发“嫌贫爱富”。所以说,目前互联网只是为金融行业做“锦上添花”的工作,如何做好金融行业这面“锦”,互联网企业需要在投资回报创新、风险管理创新这两个金融业核心命题上取得突破。
金融业只有规模才会产生效益,我们看不到全球哪一个国家在金融领域里面是允许完全自由竞争的(因为无论哪一家大型金融企业的破产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这也给准备搞互联网金融的企业带来一个战略定位难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到底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只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足够大的合作空间让互联网企业、传统金融企业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而最终惠及的一定会是消费者。
(作者为澳投企业管理公司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