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数据泼冷水的背后
近日公布的CPI、工业增加值等宏观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势头较好,这意味着社会潜在融资需求强劲。这也显示出,在经济增长企稳、结构调整压力巨大的背景下,目前高层对于货币信贷中性偏紧的态度。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孙忠
近日公布的CPI、工业增加值等宏观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势头较好,这意味着社会潜在融资需求强劲。但出乎意料,央行11日发布的货币金融数据给市场泼了盆冷水。
10月社会融资规模8564亿元,是三个月来的最低值。不仅如此,放在2012、2013这两年的时间段来看,这一水平都处于低位,仅略高于今年7月。贷款则新增5061亿元,创下今年最低位。
分析人士称,目前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还是旺盛的,而社会融资、贷款之所以双双创下低位,则受制于存款收缩、信贷额度、监管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可以说,部分是季节性因素,部分则是宏观调控部门主动调控的结果。
这也显示出,在经济增长企稳、结构调整压力巨大的背景下,目前高层对于货币信贷中性偏紧的态度。
存款收缩
从资金的需求端来看,三季度以来实体经济企稳,潜在信贷需求正在扩张。但从资金的供给端来看,多重因素制约了信贷的增长。
央行数据显示,10月新增贷款5061亿元,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略增9亿元,但是放至今年的大环境看,较上月下滑2809亿元之多,更创下今年的最低位。
业内分析,这与存款负增长有一定关系。10月人民币存款净减少4027亿元,银行受制于存贷比限制,贷款能力有限。
交行金研中心指出,季初财税上缴较多,形成存款余额明显净减少,同时规范同业业务、理财产品入账方式调整也对存款带来了影响。与此同时,由于3季度信贷投放步调略快,4季度银行信贷额度总体较低,银行为了控制全年指标,控信贷增速压力加大。
“受企业经营周期影响,一般4季度都是信贷投放的小月,我这个月经办的对公贷款比上个月少了三成。”一位国有大行的对公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监管偏紧
除却上述因素外,宏观调控部门对货币信贷的调控、监管部门对非标融资的严控,也是社会融资总量、信贷双双走低的重要原因。
目前经济增长明显企稳、物价水平较为适宜,但经济结构调整压力依旧巨大,加之出于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的考虑,高层对货币政策、监管政策仍维持中性偏紧的态度。
仔细分析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可以发现10月信托贷款仅新增404亿元,同比少增1040亿元,创下16个月来的新低位。
“下半年以来我们团队没有做成功一笔项目,所有的通道业务早就依监管规定停止。”一位中型信托公司的员工告诉记者。
交行金研中心认为,新增社融规模明显收缩应主要是监管加强因素所致。从社会融资结构来看,银行表内融资占比较高,当月本外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额比重超过六成。本月新增表外融资中,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净减少398亿元,同比少增1127亿元。企业中长期融资意愿较强,银行表外融资规范加强,银行主动优化表外业务都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或超目标
今年仅剩余两月,若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可以推测年底执行下来的信贷总额可能落于年初制定的目标之内,而货币数据则可能高于目标。
今年年初M2目标增速定为13%左右,而新增信贷投放目标一直没有官方数据,市场推测在8.5至9万亿元。而截至10月末,今年新增贷款已经逼近7.8万亿元,M2增速14.3%。
交行金研中心则预计,未来数月新增贷款投放将略有放缓。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基本面总体温和企稳,信贷需求有所恢复,但存款形成难度较大、货币政策总体中性及同业业务监管加强等多方面原因制约了信贷供给,最终在利率市场上表现为资金成本有上扬压力。
值得指出的是,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日前撰文称,利用2002年以来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指标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且存在明显的先行关系。
他测算,社会融资规模较GDP、CPI、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发电量先行1个季度。照此推测,明年年初的实体经济会否受到社会融资缩减的滞后效应影响,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