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坚持市场化导向释放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金融改革的领域之广、力度之大,令人振奋。8月2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此举对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盘活货币存量意义重大。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6日讯(记者华青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金融改革的领域之广、力度之大,令人振奋。当前,我国金融改革正逐步驶向深水区。金融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服务于宏观调控的需要,服从于国家的大战略大目标,改善金融的管理和服务,提高金融自身防范风险和抵御、抗击风险的能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金融改革肩负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效率的重要使命。
只有具体有效的改革,才能产生真正的红利。然而,改革越向深处,越可能面临险境。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风险也会随之而来。所以,要坚持立足实体经济办金融的理念,把握好金融监管的“度”,金融改革要有条理、有步骤地推进,在改革中充分考虑企业和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
金融业发挥重要作用 改革举措不断推出
2013年可谓是中国金融的“改革年”,中国经济网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经推出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金融改革正意气风发地驶入“快车道”。
7月5日,国务院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简称“金十条”),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
7月19日,央行宣布,将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这是继去年年中我国宣布放宽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
8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正式启动。
8月2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此举对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盘活货币存量意义重大。
9月6日,时隔18年后我国重启国债期货交易,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成为加速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
9月18日起,转融券业务试点范围扩大,试点证券公司由原有的11家增加至30家,标的证券数量由原有的87只股票增加至287只股票。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其中,试验区内有关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的安排,备受市场关注。
10月8日开始实施的并购重组分道制审核,加快了企业并购重组的效率。
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进一步夯实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
当然,令人惊喜的不仅仅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制度完善方面,做空机制有了突破。在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方面,产品结构不断完善,市场主体更加丰富。工行正式发行其首单资管计划,标志着银行资管时代大幕拉开。民营银行的准入,真正拉开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的大幕。已有一些民营银行名称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名的预先核准,正积极筹划民营银行试点方案,更多民间资本希望参股商业银行。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后的金融业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小微企业贷款1.03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企业贷款的42.6%,这一比例较去年同期提高了9.9个百分点。中国金融改革大幕初启,精彩纷呈的好戏还在后头。
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 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是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字里行间,金融改革的路径已清晰铺展。中国经济网记者梳理的今年来的改革措施,这些符合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是对十八大改革部署的贯彻和落实。
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风险也会随之而来。例如随着资产证券化的推进,尽管能盘活存量资金,但也会增加杠杆的倍数,美国次贷危机教训正在于此。为此,我们首先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尚未遭遇过严重的经济危机,很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现代化风险管理工具不足。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的到来,金融市场价格与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都会加大,我们面对的交易对手的情况也更加复杂,所以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在此基础上,要坚持立足实体经济办金融的理念。尽管现代金融具有独立运行的特质,可一旦脱离实体经济的需求就可能催生泡沫化,推动杠杆水平脱离合理范围,进而引发系统性风险。
把握好金融监管的“度”也非常必要。过度监管可能会抑制金融创新,不利于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监管不足又有可能引发风险。我国市场需要平衡的改革发展,在监管和创新上实现良性互动,这样才能为国民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坚持市场化导向 进一步释放金融体系活力
对于今年的改革,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所做报告指出,下一步在金融改革方面将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推动探索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强化风险防范制度建设,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种种迹象显示,当前我国金融改革,有望实现突破性进展。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的加大,以及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扩延都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面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新要求,只有坚持市场化导向,进一步释放金融体系活力,才能有效分散金融风险,为实体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从今年的一些改革举措来看,无论是贷款利率管制的取消,抑或是重启国债期货交易,还是打破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种种改革举措均指向市场化方向,意在让市场更好地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只有坚持市场化导向的改革,进一步释放金融体系活力,才能有效分散金融风险,并为实体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因此,市场化仍将是未来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脉络。此前公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阐释:在5年间,调整金融结构,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实现;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这一改革框架,凸显出金融改革市场化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