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阁:中国金融改革创新的堵与疏

李剑阁 |2013-10-29 10:52828

实体经济是一个始终充满风险的合作过程,如果没有分散风险的途径和规避风险的工具,人类合作的范围无法扩展,经济也无法发展,科学技术也无法进步。这几年的金融改革和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各个金融机构由于战略眼光的高低和业务转型的快慢,在市场中的地位有了明显分化。

  李剑阁

  实体经济是一个始终充满风险的合作过程,如果没有分散风险的途径和规避风险的工具,人类合作的范围无法扩展,经济也无法发展,科学技术也无法进步。

  目前在金融领域存在着名目繁多的实质性的审批。这些程序复杂的审批,不仅阻碍了金融创新,而且成为腐败的土壤和温床。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制度套利型的创新步伐过快,冲击了现有的监管体系,也导致金融市场结构极度畸形化,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金融监管机构及时亮剑是非常必要的。

  这几年的金融改革和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各个金融机构由于战略眼光的高低和业务转型的快慢,在市场中的地位有了明显分化。

  金融机构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互联网金融。我们要么顺应潮流,奋起直追;要么消极观望,坐以待毙。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悲观言论容易摧毁思想理性

  现代经济危机,常常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每当金融危机发生,金融制度就受到社会的普遍批判,金融行业也常常作为被怪罪和批评的对象。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时如此,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时也如此。

  每当发生金融危机,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就成为关注焦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经济学界也曾掀起过批判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浪潮。但是,当讨论热潮还未消退,亚洲各国的经济通过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很快就复苏了,速度远超人们预期。美国发生次贷危机,随后欧洲又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形成海啸一般的冲击,人们对现代经济的信心一度崩溃。在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候,有人认为美国经济从此会一蹶不振。现在证明,这些想法都过于悲观。

  危机中的悲观言论容易摧毁人们的思想理性,从而主导社会舆论,甚至点燃大众对于金融行业的激愤情绪。危机过后,我们方能冷静思考。

  人们都应承认,金融和实体经济是相伴相生、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金融并不是危机的唯一根源。经济危机包括金融危机,是大家都不喜欢但谁也躲不过去的一个学习过程,是社会为经济发展和制度完善所必须付出的学费。尽管我们总是希望学费少付一些,但人类的市场经济制度能完全避免经济危机而逐步成熟起来,也是不能想象的。

  金融植根于实体经济,反过来实体经济也离不开金融。究其原因,人类的实体经济是一个始终充满风险的合作过程,如果没有分散风险的途径和规避风险的工具,人类合作的范围也无法扩展,专业化分工的程度也无法深入,进而规模效应也就无法提高,比较优势也没办法发挥,成本也无法持续下降,经济也无法发展,科学技术也无法进步。

  例如,如果没有股票市场提供流动性极强的退出通道,风投资本就不会进入高科技领域进行投资。如果没有大量的风险资本对高科技行业源泉般的浇灌,无法想象科技能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所以,应该承认,金融活动每时每刻都在为社会创造价值。对于传统金融业和服务业的价值,人们认识起来比较容易,但对于现代金融,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等产品创造价值的作用,人们认识起来就不是那么直观了。

  金融产品,包括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的价值在哪里?在于其具有规避风险的功能。从全球范围看,实物交割量一般不超过总交易量的5%,但这并不意味着95%以上的交易都是毫无意义的。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那些愿意承担风险的金融资本参与其中,在一个高度放大的交易中提供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的功能,那么5%的实物交易和流通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承受较大风险。

  当然,金融资产与心理预期和信息流通速度也密切相关,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在这方面作出了贡献。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的金融泡沫,经常会给实体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这方面我们应该在制度上加以预防。但是,不能因此否定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

  金融监管遭遇机制能力挑战

  最近10年,包括银、证、信、保等在内的中国金融机构总资产从2002年的4.3万亿,增长到了2012年底的153万亿,金融业的变化不可谓不大。为了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新一届政府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决心来推动金融改革。

  最近,金融改革已呈现出明显加速的迹象。7月,央行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存款保险(放心保)制度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利率市场化正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对于今后一段时间的金融改革和创新,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推进。

  第一,放松管制。本届政府多次强调要减少前置性审批,把市场的权利还给市场,把企业的权利还给企业。目前在金融领域,除了利率和汇率这两大资金价格要素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制以外,股票市场、债券发行、机构设立、业务许可、金融产品的设计等方面还存在着名目繁多的实质性的审批。这些程序复杂的审批,不仅阻碍了金融创新,而且成为腐败的土壤和温床。

  第二,加强监管,严惩违规。监管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保证。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对现有的监管体制和监管能力提出了挑战。虽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但随着理财市场的不断壮大,以及金融产品创新的不断深化,各个金融机构之间已经互相渗透,合作和竞争日益广泛。金融混业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混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第三,业务转型,机构整合。这几年的金融改革和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各个金融机构由于战略眼光的高低和业务转型的快慢,在市场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分化。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但也有机构由弱变强,市场地位一路上升;同时也有机构由强变弱,市场地位不断下滑。因此,业务转型的成败决定了金融机构的兴衰存亡。

  第四,扩大金融服务业的广度和深度。金融进入了新时代,人类都将生活在网络化的环境中。面对这一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金融机构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互联网金融。可以肯定,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金融将会以超过人们预料的速度颠覆传统金融的理念和模式,也会以超过人们预料的速度侵占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

  金融创新须严防制度套利

  金融改革应该以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为轴。最近挂牌的上海自贸区承担着四项使命,分别是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行政精简化。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业开放、内资外投和外资内投等改革要在自贸区内优先试点,彰显了本届政府融入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决心。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战略部署,上海自贸区的实验对全国将具有巨大的示范意义。

  目前,金融创新大致沿着三个方向展开:一是突破现有制度的制度套利型的创新;二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创新;三是以资产证券化和非标融资为核心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的创新。

  这三类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机构的趋利性动机,在市场上自发诞生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令人担心的是,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制度套利型的创新步伐过快,已经超出了现实的监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又助长金融机构不正当的盈利模式。制度套利创新的急剧膨胀,冲击了现有的监管体系,也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极度畸形化。

  金融各行业的资金已经相互打通,风险高度关联,容易导致风险在各个金融产品的接口处迅速集聚,引发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机构在加强监管方面亮剑,这对金融创新是非常必要的。前段时间,证监会负责人有一篇文章,提出要坚决查出欺诈发行、违法披露、老鼠仓等违法行为。同时证监会也严格查处了一批违规违法的机构和个人,对市场有着十分重大的警示和教育作用,为下一步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保证。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是依靠牌照管理和价格保护的垄断收益,导致金融机构普遍创新动力不足。但在金融同业合作和竞争当中,业务牌照壁垒将会逐步地弱化,而规模和渠道、风险管理能力、市场化程度对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将会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对金融机构来说,一方面要保持和培养自身在专业领域里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基于自身优势参与金融价值链的同业合作,在合理定价和分摊风险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

  我们要么顺应潮流,奋起直追;要么消极观望,坐以待毙。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作者系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本文根据李剑阁2013年10月27日在第十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演讲整理而成。标题为编者所加)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中原消费金融: 推进普惠金融 金融产品+知识“双下乡”

2021-11-01 10:29
22917

沪上银行联手推出“票据金融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联合行动方案”

2024-09-25 13:14
129146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草案):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 扩大供应链票据应用

2024-07-15 15:01
101526

上海虹口:发挥在资产管理领域的特色优势 助力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

2023-09-15 12:01
82698

中兴通讯亮相2023中国国际金融展全面展示金融科技实力

2023-05-10 15:44
47605

联易融亮相第十六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

2023-01-27 21:01
26826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