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银行境外补充资本可考虑混合债
在国内商业银行积极探路优先股作为新型资本补充工具之际,高盛有关人士提出,中国的商业银行亦可考虑在境外市场通过混合债融资,以缓解其资本补充压力。这也意味着,按照国内商业银行目前约70万亿元的风险资产估算,商业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空间高达7000亿元。
在国内商业银行积极探路优先股作为新型资本补充工具之际,高盛有关人士提出,中国的商业银行亦可考虑在境外市场通过混合债融资,以缓解其资本补充压力。
10月22日,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妍妮在北京向财新记者表示,如果中国的银行需要用境外市场来满足其补充资本的需求,会不会采取跟境内一样的模式,大家拭目以待。
陈妍妮认为,在境外市场,目前混合一级资本的发行采取混合债(Hybrid Securities)形式更为普遍,但优先股也有先例,只要具备吸收资本损失等特征,巴塞尔指引下对证券形式没有特定限制。
对商业银行而言,混合债是一种介于股与债之间的资本补充工具,像股一样具有永续性,回报率较一般债券高,同时又像债一样具有固定息率,优先地享受股息分派。其投资风险比传统债券要高,比股票要低。
按照巴塞尔的规定,银行资本分为核心一级资本(Core Tier 1 Capital)、其他一级资本(Hybrid Tier 1 Capital)和二级资本(Tier 2 Capital)。上述混合债即属于一种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商业银行可用其补充其他一级资本。
根据巴塞尔III的核心要求,2012年7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并于近日通过了巴塞尔委员会审核。该《办法》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此前银监会出台了过渡期的相关规定。
上述《办法》的发布,使得商业银行新型资本补充工具的需求提上日程。今年商业银行 “减记型合格资本工具”(增加了特定条件下的减记条款)的发行,被视为“新版二级资本工具”,以替代此前的次级债。(参见财新报道《银行寻找资本补充新工具》)
目前尽管中国银行业一级资本质量较高,但随着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的迅速扩张,开拓一级资本补充渠道亦迫在眉睫。
据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李健介绍,中国银监会对系统性重要银行在2013年底的一级资本充足率要求是7.5%,而同时对它们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要求是6.5%,这就意味着这里有1%空间留给其他一级资本工具。
这也意味着,按照国内商业银行目前约70万亿元的风险资产估算,商业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空间高达70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巴塞尔III的崭新银行监管体系下,资本工具在发生触发事件后根据约定条款可能出现自动减记(可能减记到零)或转股,投资者需要留意评估相关风险。
陈妍妮认为,对银行来说,补充资本的方式比较灵活。长期来看,每种工具都会被用到。她对混合债作为中国银行业其他一级资本工具的前景表示乐观。
某有财务背景的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人士周四向财新记者表示,这一工具(混合债)只是一种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手段,但触发条款比较复杂。
他坦言,如果有机会,银行有兴趣尝试,也有相应的需求,但能否成行则取决于监管的是否放行。“大家都是试着玩玩,创新的形式大于实质,说饥不择食有点严重,但总归聊胜于无。”
种种迹象表明,目前优先股率先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新的一级资本补充工具的可能性更大。除了各监管部门表态透露出积极信号,部分银行近期亦宣称在争取试点机会。不过,数位银行高管此前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国内的法律配套和制度框架设计好,优先股推行并无难度,亦无须试点。(参见财新报道《银行探路优先股》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9-13/100582047.html)
所谓优先股,即不参与企业决策,没有表决权,不属于控股股权;在企业破产后可优先于普通股分得清算资产;只能靠长期投资分红利,不得在二级市场抛售,只可在一级市场定向转让。
陈妍妮表示,中国的现行法律其实已为优先股预留了空间,相关各方正在积极探索。我们也希望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