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谁能受益
面对日益浓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日前表示,他希望定于4月初在伦敦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能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进程,并遏制金融危机之下日渐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近日欧盟多国领导人也做出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声明。
国际社会普遍担心的新一轮贸易保护战,缘起美国于上周生效的新经济刺激方案中包含的“购买美国货”(buy America)条款。该条款规定,任何美国基础设施项目要获得新经济刺激方案的资金支持,所使用的钢铁产品或其他制成品必须是美国生产的。这项条款刚一出炉,国际舆论大哗,受到普遍的批评。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经济持续下滑、失业率不断攀升,不少美国人认为是外国商品的涌入加剧了美国就业机会的减少。而“购买美国货”条款也是为了确保刺激计划所创造或保留的工作岗位留在美国。但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保护美国人的利益呢?世界经济史的事实告诉我们,片面的保护主义完全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任何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都会招致贸易对手的报复。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式的教训历史上早已有之。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触发金融危机,美国国会将其归罪于国际贸易,于次年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0000多种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从而引发了全球贸易大战,国际贸易因此几近停顿。很多经济史学家认为,当时世界经济之所以陷入大萧条长达10年之久,与贸易战有直接关系。
时至今日,这种贸易战仍是一种恶性循环。实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美国著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近日发布的研究就表明,尽管“购买美国货”条款可为美国钢铁行业增加大约9000个工作岗位,但如果这一条款触发国际贸易战,美国将因此最多失去65000个工作岗位。
有识之士早就指出,通过保护主义政策,以高昂的代价扶持不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如钢铁和汽车),可能在短期内有利于某些产业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并不具备实用性,因为这会损害更大部分人的福利水平。应该把财力和物力放在发展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上,逐步淘汰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这历来是国际贸易中必须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对待夕阳产业的态度上,可以采取一些社会保障性措施,而一味地采取强制的、排他性的产业保护主义措施,则是一种短视而违背规律的行为。
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一个共同的公正的开放市场,需要各经济体发挥彼此的比较优势。世界各国应该继续采取积极稳定的经济政策,扩大内需,增加就业。这样任何一国都可以扬长避短,以自己的优势产业在国际上取得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从而以外需的增长补偿内需的部分损失。这样,整个国际经济才能走出衰退阴云,步入良性循环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