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金融开放尚缺细节
在中国金融行业三大板块—银行、保险、证券中,外资获准参与程度和之前相比,并未太多变化。鉴于银行在中国金融领域的特殊地位,针对外资投资银行比例的细节模糊、具体数字缺失,反映出中国政府在推进金融改革方面不无顾虑。
9月29日,上海自贸区“低调”面世。作为自贸区的主要改革试验之一,金融业开放举措最受关注,而银行业又关乎金融核心。但当日公布的“负面清单”中,外资投资银行具体参股上限并未明确,以及“总纲”中关于金融改革相对保守的措辞,不得不让人对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预期打个折扣。
9月29日晚间公布的“负面清单”,列出了自贸区内外资企业“不能做的事”,涉及16个行业门类。从金融领域看,外资企业投资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仍受限制。
在中国金融行业三大板块—银行、保险、证券中,外资获准参与程度和之前相比,并未太多变化。变化最大的是保险业:此前外方投资比例不超过25%,自贸区内上限升至50%。外资对证券公司的参股上限在2012年就从之前的三分之一提升至49%,此次自贸区保持一致。
相比于保险和证券,此次“负面清单”唯独没有明确注明外资投资银行的参股比例。是否也执行区外的20%的参股上限,还是未知数。此外,“总纲”强调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立外资银行,但“条件”也不可知。根据最新消息,中国银监会9月30日发布《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表示设立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注册资本最低10亿元,这与2006年发布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的限制并无不同。
此次“负面清单”,体现出中国政府在推动金融开放上的谨慎,或者说迟疑。外资参股银行上限缺失,可能是决策层对此还未达成一致。相比于区外20%的上限,自贸区可能会更为宽松,但宽松多少拿捏不准,主要是因为对现有监管体系的监管能力存疑。倘若银行业放开比例过大,很多银行都被外资控制,会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对抗监管的力量。
鉴于银行在中国金融领域的特殊地位,针对外资投资银行比例的细节模糊、具体数字缺失,反映出中国政府在推进金融改革方面不无顾虑。在细节更清晰之前,不宜对自贸区内的金融改革抱以过多的期望。
—摘自《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