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勋:不宜过多期待上海自贸区金融突破
上海自贸区作为新一届政府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已经起航,这对于进一步深化开放推进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升级版实现的意义,怎么评估都不为过。开启了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第二季”的中国内地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昨天正式挂牌,东方明珠集团、上海联交所等首批25家企业入驻。
周子勋
上海自贸区作为新一届政府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已经起航,这对于进一步深化开放推进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升级版实现的意义,怎么评估都不为过。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在制度创新,重在改革开放。总体方案涵盖了从贸易、投资、金融到行政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可概括为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和法制保障。但上海自贸区最终能够取得什么样的实际成果,至少眼下还不能给予过高的预估。尤其是对于市场寄予厚望的金融改革突破,市场似还应低调预期为宜。
开启了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第二季”的中国内地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昨天正式挂牌,东方明珠集团、上海联交所等首批25家企业入驻。而就在两天前的27日,国务院印发并向全社会公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致辞中特别强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在制度创新,重在改革开放。细读总体方案全文,涵盖了从贸易、投资、金融到行政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可概括为“三自由一保障”:即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和法制保障。这为未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展示了清晰的大框架。
在贸易方面,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全力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值得注意的是,自贸区将探索在区内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开展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扩大完善期货保税交割试点,拓展仓单质押融资等功能。此前有报道称,金融监管层反对允许外国商品交易所在国内设立期货交割仓库,纵览总体方案,在这一方面并未取得突破——这意味着,港交所旗下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在自贸区设立交割仓库的设想,短期内还很难成行。在投资方面,则如此前的报道,自贸区将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由上海市负责办理。至于自贸区的法制保障(三项法律豁免)、创新监管(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及税收政策在方案公布之前已多有讨论。
上海自贸区的重头戏,非金融改革与开放莫属。方案明确,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先行先试,这意味着,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都将有大幅度提升。据环球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的白皮书,在去年全球离岸人民币支付量中,中国内地仅占5.2%,相比之下,我国香港占据了72.8%的绝对份额。可以预见,若上海自贸区朝着建设离岸人民币中心的方向发展,中国内地的离岸人民币支付份额将有质的突破。这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也将有莫大(博客,微博)帮助。
与之相对应的是,包括国有大行以及外资银行都纷纷加快设立自贸区分行以配套自贸区金融业务的开展。总体方案显示,在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允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再清楚不过,上海自贸区将承担起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任务,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铺路。
而“在试验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措辞,则似乎暗示着上海自贸区的利率市场化并不会一步到位,而是先资产(贷款),后负债(存款),以尽力控制自贸区内外的套利行为。鉴于央行在今年7月已取消了对贷款利率下限的管制,国内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现了市场化定价,上海自贸区至少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还没有太多突破。
除了方案中的具体开放措施之外,令各方舆论留意的是,借着自贸试验区的机遇,上海进一步强化了“四大中心”的战略定位。上海谋求国际金融中心等发展目标,最初提出的口号是“四大中心”——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航运和国际贸易中心。2006年前后,这一说法还得到了中央的首肯。不过,此后情形出现了一些变化。在宏观调控和中国金融开放的现实环境下,建设“四大中心”的战略定位,对上海来说是一个极高的目标,而且发展的摊子会铺得很大,因此,减少目标的呼声增强。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两大政策,由此确立了上海建设“两大中心”的目标。此后,国家在2009年发出的《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针对的也是“两大中心”目标。不过,自2011年起,“四大中心”的提法又悄悄出现。尤其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深化深圳等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在此次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相关方案中也提出,自贸区要“形成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很显然,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将会强化上海“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
当然,在全国利率市场不统一的情况下,自贸区内利率的放开毫无疑问将吸引区外资金大量进入,从而引发大规模的资金空转,或对金融创新带来巨大风险。由此看来,管理层能否有效放权,金融开放的尺度最终会多大,金融安全将如何保证是三个关键点。上海是我国金融改革的试验田,但要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还不能不受制于人民币和资本账户不完全开放的现实。而国际金融中心虽然离不开背后庞大的经济体量支持,但更需要自由开放、自由创新的市场环境,以及与全球主流经济体接轨的金融文化(包括监管文化)。
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9月27日在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举办的2013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上表示,外界不应对自贸区的金融领域寄予过多期待,她也不太同意在自贸试验区内把利率完全放开。她又表示,上海创设自贸区,是中国寻求进一步对外开放道路的新战略,特别是在服务贸易领域和投资领域中要进一步地对外开放。为此,理该注重能够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制度性建设,而非在各地多点开花。笔者以为,吴晓灵这番话大可视之为上海自贸区的定位,我们在分析成败得失时,非得牢牢把握住这样的定位不可。
上海自贸区作为新一届政府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已经起航,这对于进一步深化开放推进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升级版实现的意义,怎么评估都不为过。但上海自贸区最终能够取得什么样的实际成果,至少眼下还不能给予过高的预估。尤其是对于市场寄予厚望的金融改革突破,市场似还应低调预期为宜。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