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引发全球财媒热议
广受国内外关注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9日挂牌,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也在上周公布。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在《以开放倒逼改革的自贸区》一文中,评论了中国政府设立上海自贸区的用意。
广受国内外关注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9日挂牌,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也在上周公布。全球知名财经媒体和学者既肯定了上海自贸区成立的意义,也对自由贸易区未来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以及可能产生的种种影响表达审慎的观点和建议。
猜测中国成立上海自贸区的意图,是国外财经媒体的“规定动作”。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在《以开放倒逼改革的自贸区》一文中,评论了中国政府设立上海自贸区的用意。文章称,对外开放是手段,对内改革才是目的,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改革将是自贸区最值得关注的要点,这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以及体制改革的意义将大于一时一地的资本追捧。文章还说,棋子虽然是落在上海,用意却绝非限于一隅。从更大格局来审视,设立上海自贸区的用意无疑是服务于新一届政府“以开放倒逼改革”的策略。《金融时报》的另一篇文章则称,“(自贸区改革措施)是中国政府试图将投资驱动转换为更侧重于创新驱动的长期改革蓝图的组成部分”。
日本《日本经济新闻》分析了在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已开始遇阻、全球加速推进自由贸易协定以及欧美不仅要主导贸易,还打算主导制定投资规则的“经济逆风”下,中国设立上海自贸区,进行改革,争取经济主动权的努力。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评论文章认为,中国改革进入到深水、攻坚期,大力推动上海自贸区建设,将通过“再开放”来倒逼中国国内改革红利的出现,通过改革红利的释放来维持中国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总部位于日本的《外交官》杂志日前刊文指出,上海自贸区可能涉及的金融改革意味着“中国的全球整合将不再只局限于贸易,而是将快速外溢到金融领域”。
对于内容丰富的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国外财经界对于金融投资这些服务领域较为敏感的问题更为关注。政府将在区内试验人民币进行资本账户下的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区内跨界使用人民币等金融领域措施,以及放宽外资限制等几项内容几乎都在境外财经媒体报道中被单独列出。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认为,在目前阶段,最严峻的挑战是如何为自贸区划定一个有效的金融边界。自贸区必须有效禁止向非自贸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人民币自由兑换。当局需要设定一个机制以防区内和区外间发生利率套利交易。未来即使区内货币可兑换能试点成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仍可能是个渐进过程。香港《南华早报》也发表了同样观点,认为未来如何应对贸易扭曲和套利交易,由哪个政府机构来负责,都需要解决。
海外分析人士还指出,必须建立新的监管框架来管理自贸区运营的银行。建立监管体系是香港、迪拜等贸易枢纽成功的重要原因。没有这种监管,大陆银行体系不进行进一步改革,自贸区的渗透效应会影响全国的金融稳定。
此外,境外财经媒体还对未来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过去特区需要做加法,在空白中创造出市场环境,如今的自贸区可能更多要做减法,褪去加诸市场的诸多束缚。首先要重塑地方政府职责,从强势政府转变为服务政府。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认为,上海自贸区面临的至少一项挑战,即在这一区域内外产生的价格差异问题,应设法使企业能够在这种差异中感到自在地生存下去。文章表示,上海自贸区的雄心越大,试验可能越会失败;但若越是保守,则可能变得无足轻重。需要破解这种两难处境。
《凤凰财经》在自由贸易区冷思考专题中提醒道,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质上是在分享“政策红利”,有可能引起区域间恶性竞争。对于中央政府而言,面临一碗水端平的问题。
对于刚挂牌的上海自贸区,也有不同声音。
上周彭博社进行的一项上海自贸区对整体经济将会产生何种影响的调查显示,外界对自贸区正面作用仍无法判断。47%的人认为在未来五年内,自贸区对整体经济将毫无影响或者只有微不足道的影响。另外47%的人认为,自贸区将提升经济0 .1个百分点,只有2%的人认为会提升经济更多。法新社对分析人士的采访显示,外界非常关注究竟会出台什么样的细节,会实施什么样的政策。自贸区本身并不会改变在中国整个营商环境。香港《文汇报》一语道出,上海自贸区虽然正式挂牌,但仅仅是拿到了先行先试的令牌,脚下的路绝非坦途。英国广播公司也表示,上海自贸区带来希望,但改革实施起来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