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助推大宗商品进口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今年不断创出新高,国内企业购买能力的增强令中国制造业的原材料成本下降,未来通胀压力将减小。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较平稳,进出口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贸易顺差仍较大,加之利率水平明显高于欧美,人民币仍存在一定升值压力。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今年不断创出新高,国内企业购买能力的增强令中国制造业的原材料成本下降,未来通胀压力将减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宗商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一些品种甚至由净出口变为净进口。
2013年铁矿石进口量将达到7.63亿吨,是2000年铁矿石进口量的10倍之多。铜进口量近年也在快速增长,由2000年的160万吨增加到今年的400多万吨。1996年之前我国是石油净出口国,但在2013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日进口量超过500万桶。
能源粮食进口增加
今年,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国内大宗商品购买能力进一步增加,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原料需求明显增长。
2005年央行推动汇率改革后,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1.03%。随着我国汇率市场的一些改革措施出台,人民币浮动的范围扩大,市场化进程加快。截至今年9月末,2013年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2.26%,兑美元中间价已连续26次创汇改以来新高。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对于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影响重大,并进而影响到干散货运输市场。
9月25日干散货运输市场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BDI)飙升至2000点上方,并接近两年新高。BDI是国际公认干散货运输市场最权威的晴雨表,反映铁矿石、粮食、煤炭、水泥等初级商品需求的指数。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次BDI的大幅升高跟中国人民币升值导致购买力增加有一定的关系。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全国石油、大豆、粮食、矿石等8种大宗商品进口增加明显。一位大宗商品贸易商告诉记者,市场上甚至出现了“赌汇率”的报价,这种报价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但由于未来结算时人民币已经升值,高出市场价格这部分的溢价将被覆盖,甚至还有盈利。
国际清算银行9月发布的全球外汇市场成交量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九大交易货币,日均交易额占全球交易总量的2.2%。
虽然人民币影响力有所增加,但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仍不相符。2012中国GDP规模全球第二,占全球GDP总量的11.75%,仅次于美国。可以说人民币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虽然人民币升值会引发商品进口价格上升,不利于出口,让中国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传统的劳动密集和粗加工行业已经丧失了优势。在此压力之下,企业会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完善服务,通过市场力量来加快劣势企业与落后产能的淘汰。
工业品价格重心下移
对于出口行业来说,人民币升值是个压力,但对于进口加工企业来说,这却是利好。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令大宗商品进口成本下降明显,中国制造业的原材料成本降低。但国内许多行业产能过剩,一旦成本下降,行业利润提升,必然导致开工率的上升和供给的增加,最终的结果是工业品出厂价格重心下移。
从统计局公布的PPI数据来看,我国PPI已经连续18个月维持负增长,这固然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有关,但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的生产成本下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从近期的数据来看,9月份汇丰PMI初值创6个月新高,显示经济有转暖趋势,同时8月PPI同比降1.6%,比7月收窄0.7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月收窄。这些数据令投资者重新担忧通胀的抬头。
但有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随着人民币升值趋势的进一步明确,“输入性通缩”将限制PPI回升的幅度,9月份PPI数据仍为负的可能性较大。
由于制造业成本将下降,厂商商品销售价格存在一定的下降空间,这会间接促进单位货币购买力提高。这样一来,国内消费者对于电子产品、住房、汽车、旅游等多方面的需求将有所增加。人民币升值后,国内商品需求总量的增加有利于减弱经济增长对于出口的依赖,有助于优化国内经济增长构成。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较平稳,进出口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贸易顺差仍较大,加之利率水平明显高于欧美,人民币仍存在一定升值压力。
另外,由于9月份美联储没有选择退出QE3,这使得部分热钱会重新回流新兴市场,目前来看,在新兴市场之中,中国表现相对较好,部分热钱重新进入中国的可能性非常大,预计在今年年底前,人民币会继续升值,大宗商品进口增加趋势也随之持续。
今年前9个月全国石油、大豆、粮食、矿石等8种大宗商品进口增加明显。市场上甚至出现了“赌汇率”的报价,这种报价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但由于未来结算时人民币已经升值,高出市场价格这部分的溢价将被覆盖,甚至还有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