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明:发展普惠金融就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9月26日,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承办的“第十六届世界储蓄与零售银行协会邮政储蓄银行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银行业将与国际同行加强合作,扩大交流,促进沟通,并将一如继往地推动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推动经济发展成果和普惠金融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9月26日,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承办的“第十六届世界储蓄与零售银行协会邮政储蓄银行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银监会监管四部主任沈晓明代中国银监会书记杜金富到场并作主题演讲。他谈到,发展普惠金融就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国银行业将与国际同行加强合作,扩大交流,促进沟通,并将一如继往地推动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推动经济发展成果和普惠金融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以下为讲话全文: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国庆64周年之际,世界储协在北京举办2013年邮政储蓄银行论坛会议,这是世界邮政储蓄银行事业的一件大事。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国银监会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普惠金融的提出时间不长,是金融全球化发展的一个新的课题,旨在通过构建有效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让金融服务向低端层次延伸,使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地享受到金融服务,从而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从这个意义讲,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有利于实现经济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存在很多经济不发达甚至落后的地区,中国政府把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一直是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改革发展方向。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明确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对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以及解决"三农"问题、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小城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要求与“普惠金融”的内涵不谋而合,这些需求正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机会,不仅形成了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盈利空间,未来也应该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转型的重要方面。
2007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希望该行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为广大农村社区和居民提供优质金融服务。6年多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从小额信贷入手,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200多万笔、总金额达到7600多亿元,有效满足了大量农民的融资需求;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超过1.7万亿元,解决了1400多万户小微企业的经营资金短缺困难。截至2013年8月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资产达到了5.4万亿元,在中国所有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七位。我们看到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和服务中小企业的定位,既发挥了后发优势,也没有完全照搬其他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体现邮储特色的发展之路,一条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普惠金融服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中国在普惠金融的探索和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不平坦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中国经济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平衡,金融服务不均衡。截至目前,在中国有些边疆偏远乡镇甚至还没有金融机构网点,有机构网点的地方也存在基础服务不到位不充分的问题,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金融生态不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生存发展,信用文化环境难以满足金融服务的需要,这给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作为中国普惠金融的先行者,我们希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继续探索,大胆创新,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要积极探索解决各类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问题,同时加大普惠金融产品、市场、机构、流程、系统、制度等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和商业可持续能力。作为监管部门,我们将积极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灵活利用监管政策工具,把引导地方金融机构支农支小要求嵌入监管体系之中,实施战略导向监管和信贷投向监管,建立健全金融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切实发挥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
目前,中国新一轮改革正全面展开,中央要求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发展普惠金融就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国银行业将与国际同行加强合作,扩大交流,促进沟通,并将一如继往地推动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推动经济发展成果和普惠金融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惠及国计民生,惠及子孙后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