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小企业成为大学生稳定就业主渠道
由于岗位供给与就业期望相差甚远,高校毕业生在民营、中小企业的就业并不稳定。佘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或者不稳定的问题,既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大学扩招,也不能主要归咎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面对就业压力,如何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使他们能够更为顺利、更好质量地实现就业?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三研究室副主任佘宇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记者: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呈现怎样的趋势和变化?
佘宇: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2013年增加到699万人,加上2012年毕业未就业人数,合计约720万人有待就业。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且这一比例还将逐步提高。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纵观今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大型国企、事业单位的入门起点高,毕业生就业数量少;外资、合资企业发展趋缓,许多企业或减员或人才流动不畅,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的数量下降幅度较大。因此,从岗位提供数量上来看,国企、外企吸纳能力呈下降或基本饱和的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依赖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
但是,由于岗位供给与就业期望相差甚远,高校毕业生在民营、中小企业的就业并不稳定。从调研情况看,本科生由于就业竞争激烈,就业期望值高,往往会选择先签订一份工作“保底”,却仍然活跃于各种招聘会,一旦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即和原签约单位解约,“未就业已跳槽”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一现象在与民营、中小企业签约的毕业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解约的96%来自于以民营为主的非公企业。
记者: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目前大学生是否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的问题?
佘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或者不稳定的问题,既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大学扩招,也不能主要归咎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所谓“就业期望过高”,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导致大学生就业不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核心问题仍在于不同性质企业间待遇等方面的差距。
总的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产生源于就业需求不足,也源于供给方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还源于供求匹配的效率不足。从就业需求角度来看,工作岗位的增长缓慢,与毕业生的增加形成反差。从供给角度来看,既存在毕业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毕业生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
由于受到不同性质企业或行业间发展机会、待遇水平存在差异,以及单位规格、企业规模、知名度等方面的影响,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首选一般是机关事业单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待遇和稳定性存在较大差距,很多民营、中小企业甚至尚未被纳入社会保障制度。小微企业还面临劳动力成本高、生产成本高、税负高和融资难、扶持政策落实难等现实“压力”,因此,大多数企业只按国家政策规定给大学生交“三险”或“五险”,对于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却并不提供。另外,对于一些充分竞争的行业岗位,入职者的起步薪酬本就不会太高,且并不仅针对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可见,当劳动力市场存在收入差距、福利保障差异的现实状况下,毕业生的选择是理性的。
记者:为什么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和市场需求会存在落差?
佘宇:从我们对部分地区的调研情况看,无论是就业期望还是自身素质,高校毕业生实际上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严重不匹配,即毕业生自身期望与市场提供岗位间存在巨大落差。同时,企业也无法从高校中招聘到高质量的人才。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高校学科设置的滞后和学生选择专业时的“羊群效应”造成相似学科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扎堆,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高校对学生培养依然处于科研导向型阶段,所培养毕业生的技能无法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加上市场上各类高质量培训机构或缺失或培训效果不佳,导致企业需要花费较大成本培训新人,而这对于资金本就捉襟见肘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恰恰是最不乐见的。
记者:实现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佘宇:为缓解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关键仍在于通过大力发展和支持民营、中小企业,不断缩小行业间尤其是国有部门和民营企业的待遇差别,进而拓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以及选择职业的空间和途径。从近期各省市陆续出台的各种促进就业的政策看,各地正越来越多地考虑给予中小微企业优惠。因此,建议将特殊群体、特殊企业享受的社会保险补贴扩展到所有中小企业,以切实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促其增加就业数量,提高就业质量。中小企业的利润较薄,国家补贴社会保险缴费可以降低企业负担,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同时又可使劳动者享有基本保障,缩小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差距,减轻公共部门就业的压力。这类财政补贴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应当好于政府性投资。
此外,政府还可以考虑通过为毕业生提供工资补贴的方式鼓励其到民营、中小企业就业。例如,由政府提供专项资金,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或略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水平进行足额补贴,提高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工资水平;也可鼓励企业提供额外补助。比如,政府出资按照社会平均工资基数对单位的或个人缴费部分进行补贴,或按照适当比例减免个人收入所得税,改善毕业生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除了工资补贴外,还可加强政府组织的公共培训,通过设计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密切联系实践,以提高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是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的重要途径,进而可促进大学生稳定就业。
最后,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其每年毕业生人数占当年城镇新就业人数的比例也已逐步上升到约50%,这一比例今后还将继续提高。这表明,整个高校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求形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即由原来的以面向高级专门人才岗位为主,转变为以面向中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岗位为主。因此,长期来看,高等教育本身也需要从学校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讲授方式、考试制度、技能设计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以上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