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务院金融支持小微新政:增信服务“蛇打七寸”
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办发〔2013〕87号文而本次《意见》指出,要加快建立“小微企业-信息和增信服务机构-商业银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是破解小微企业缺信息、缺信用导致融资难的关键举措。
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办发〔2013〕87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除了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积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大力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营造良好的小微金融发展环境等一贯内容外,令人关注的是“加快丰富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和“着力强化对小微企业的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成为仅次于两个“不低于”的重要指导意见。
对此,融道网创始人兼CEO周汉认为,这两条意见可谓是“提纲契领”,抓住了小微企业融资的关键,使得以往看上去纷繁复杂、“无处下口”的小微企业融资,变得脉络清晰、有的放矢,将会有力地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鞭策金融机构不断探索服务小微企业的新方法,不断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水平。
创新服务各显神通
周汉表示,众所周知,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短小频急”、行业众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无法套用大企业的服务方式,因此本来就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服务。对此,《意见》指出,要“增强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产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小微企业的特点,不断开发特色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而针对小微企业资产微薄、缺乏金融机构一贯认定的所谓贷款“硬指标”—“合格的抵质押物”和担保的现状,《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产业链融资、商业圈融资和企业群融资,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股权质押、订单质押、仓单质押、保单质押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推动开办商业保理、金融租赁和定向信托等融资服务”则鼓励金融机构各显神通,进行创新。
增信、信息蛇打“七寸”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难以判断,一方面,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长时间以来一直服务的都是大企业、大机构,而判断大企业、大机构信用的标准完全不适用中小企业,缺乏判断中小企业信用的技术标准和手段;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本身也并不重视财务制度的健全和信用的积累,融道网针对金融机构会员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银行信贷经理表示,在为中小企业服务过程中,最为头疼的问题,就是收信资料,不管是财务报表、征信报告还是各种资产证明,总是要反复多次,导致效率低下。
而本次《意见》第三条指出,要加快建立“小微企业-信息和增信服务机构-商业银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是破解小微企业缺信息、缺信用导致融资难的关键举措。周汉表示,其实金融机构判断中小企业信用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如泰隆银行的“三品三表”,三表除了报表,还有水表、电表,三品除了押品还有产品和人品,通过这些来判断企业经营和信用情况,往往比看营业额、抵押物更加有效。而难点在于取得这些信息比较困难,目前工商、税务、公用、征信信息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互相之间不能共享,中小企业去人行拉一个征信就要花上半天的时间。
周汉认为,《意见》指出要“积极搭建小微企业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注册登记、生产经营、人才及技术、纳税缴费、劳动用工、用水用电、节能环保等信息资源。加快建立小微企业信用征集体系、评级发布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注重用好人才、技术等“软信息”,建立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审机制。指导相关行业协会推进联合增信,加强本行业小微企业的合作互助。”则可以说是击中了中小企业信用评价难的“七寸”,如果各种有助于评价小微企业信用的信息,能够在各个部门间自由流动,那么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将会变得更加高效,成本也会大大降低,这才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真正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