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供应链,企业必修课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公众、消费者和投资者要求企业承担起相应社会责任的压力日渐增强,但一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却饱受公众诟病。刚开始,这些籍籍无名的民间环保组织,“叫板”IT大品牌,倡导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IT大品牌并不买账。
近年来,一些品牌出现的问题虽然很多都发生在上游供应商环节,但对这些品牌造成了巨大伤害。这也提醒企业,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也要关注和控制供应链的社会责任。本期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为首的绿色选择联盟开展IT产业供应链调研为例,就如何借力公众监督,迫使品牌企业监管供应链,通过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提高环保方面的表现进行探讨,试图为中国工商业界探索“绿化”之路提供一个可行的模式。
供应链的全程绿化正在成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必修课。
在倡导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背景下,绿色,为众多品牌乐于粘贴的“标签”。因为它不仅吸引眼球,更能成为市场利器,让企业赚取更多利润。然而,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日渐高涨,人们对绿色品牌的要求,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延伸至从原料采购到产品上市销售的整个过程,即要求企业打造绿色的品牌供应链。
曝光供应链污染和毒害问题
自2010年4月至今,中国多家环保组织开展“IT产业污染调研”,曝光苹果、西门子、松下、诺基亚等33家IT企业供应链存在的污染和毒害问题。在调研中,民间环保组织发现,大量印刷电路板(PCB),生产企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部分线路板企业存在偷排、直排以及超标超量排放污染物屡禁不止的现象,弄虚作假实现虚假达标的情况时有发生。PCB企业超标违规排放,给一些地区的水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刚开始,这些籍籍无名的民间环保组织, “叫板”IT大品牌,倡导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IT大品牌并不买账。环保NGO通过书面、电话以及会见等多种形式,与这些品牌进行沟通。一些消费者也积极响应环保NGO号召,采用“给著名IT品牌企业写信”的方式,向相关品牌企业明确表达自己的“消费关切”。
在施加一系列压力后,IT大品牌开始做出回应。惠普、英国电信、阿尔卡特、三星、东芝等品牌企业态度积极。但是,苹果是唯一一家不肯做出回应的公司,其理由是供应商名单保密是苹果长期以来的政策。但从“毒苹果”事件被社会广泛关注以来,苹果公司逐渐改变了之前的抵触和否认态度,开始与环保组织进行沟通,全面跟进NGO对其供应链污染提出的质疑。据了解,苹果自2012年4月开始尝试使用NGO监督下的第三方审核,促进其供应商整改环境违规问题,并与环保组织逐步就促使高污染的材料供应商实现转变达成了共识。民间环保组织希望推动IT大品牌承认、面对与解决供应商的超标问题,并能够建立自己的机制去开展这种检索、识别自己的问题,最终更加自主地推动绿化供应链。苹果公司的转变说明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对“绿化”供应链大有裨益。之后,环保组织不仅将绿化供应链运用在IT产业,还在纺织服装、日用品等其他产业进行推广。
供应链庞大复杂
品牌企业难以顾及首尾
随着生产的复杂化和市场的全球化,供应链变得日益庞大而复杂。据悉,跨国巨头宝洁的全球供应商多达8万家,沃尔玛则有4万家。在中国经营的跨国企业中,几乎每一家的供应商都多达数千家。供应链的复杂并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几乎每一个供应商都连接着一个立体的供应网络。这些供应商会分为数个级别,比如1级、2级、3级等,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层层代工、外包,复杂程度难以想象,这些都使得供应链的“绿化”工作变得极其艰巨。
民间环保组织在调研中发现,绿化供应链面临很多难关。首先,PCB供应商可能处于企业供应链的某个上游位置,对于尚未建立第二级及以上供应商管理体系的企业而言,如何延伸其管理体系到上游PCB供应商会有难度。由于品牌企业利用公开数据检索供应商周期过长,尚未能推动一级供应商管理二级供应商,以及加强废弃产品回收利用。此外,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特殊关系也加大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供应商各自独立,他们和企业之间只是一种合同关系。企业对供应商并不具备绝对的约束力。因此,虽然有些品牌企业有环保承诺,但在实践中,却无法强制供应商实施环保要求,只能起到影响和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品牌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不到位,致使环保安全等问题频繁出现。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企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了解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性,也不是他们没有办法控制,而是他们不愿意去面对。但要促使品牌企业成为负责任的制造商,主要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作为采购方的企业,也需要证明他们足够重视供应商良好的环境表现。“全球市场的发展正在要求中国企业改善其环境表现,那些重视环境表现的供应商将比对手们更具备竞争优势。”世界资源研究所顾问张智康说。
谁能推动供应链绿化?
消费者影响品牌,品牌影响供应商
“虽然企业对供应链监管有难度,但仍然是不容回避的问题。”马军说,每个人的消费一方面带来生活的便利,也带动了大量的生产。环保组织发起的绿色选择就是呼吁消费者用自己的购买权利去影响企业的环境表现。无论企业供应链多么复杂,最终的产品都代表了这家企业的品牌形象,不管供应链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公众指责都只是其代表的品牌。而对于IT品牌的上游供应商来说,它并不畏惧于执法部门区区几十万的行政处罚,他们在乎的是上千万的订单。所以,消费者—品牌企业—上游供应商,层层施加的压力,最终促使供应商整改。
马军坦言,其实,近年来公众和环保部门对企业的监督作用已经得到了体现。比如,环保部门对处罚信息的公开,使得公众能及时了解企业的环保动态,这些都对企业形成了一定压力,也促使其主动对供应链进行绿色管理。如今,更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全球化视角下未来市场的竞争,不再是企业间的单体竞争,而是供应链间的整体竞争。一些知名品牌,已经率先垂范,将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提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西门子自行开发了相应程序,自动将其供应商名单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污染地图”数据库企业监管记录进行比对,要求有违法违规记录的供应商公开已经采取或将要采取的整改措施。松下公司同环保组织进行了多次电话沟通。2012年,松下运用中国水污染数据库对供货商进行管理,敦促27家供应商整改,并向公众说明整改情况。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中国本土企业还没有真正起步,企业的环保理念还更多地局限于企业自身的达标和守法,并没有涉及到供应链的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就是未来竞争力。”马军指出,中国本土的企业要想和跨国公司竞争,就必须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市场淘汰。
■ 名词解释
什么是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并非新鲜事物。早在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就首次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旨在综合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来考虑制造业供应链发展问题。通过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回收等技术手段,使得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使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但环保问题是社会问题,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独立完成,需要上游和下游企业共同配合才能实现,建设绿色供应链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