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微金融划拨个金条线 试点年内推广至全国
随着贷款利率市场化脚步放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越发成为了各家银行争抢的“香饽饽”。赵勇表示,中行“微型金融”并不是以个人经营贷款为主,个人经营贷款原理上来说还是个人贷款,而微型企业贷款借款人是企业也是企业主。
随着贷款利率市场化脚步放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越发成为了各家银行争抢的“香饽饽”。
根据相关规定,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以内都是法律保护范围,小微企业贷款的利率上限浮动仍有较大空间。而7月举行的国务院小微金融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副总理马凯对相关监管部门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再次明确了中央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决心。
小微金融再也不仅仅是凭借“人海战术”吃力不讨好的“鸡肋”,而将成为决定未来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业务之一。
近日,本报记者获悉,中国银行正在对小微金融业务进行“手术刀式”切分,将年销售收入2500万以下、贷款金额350万以下的微型企业客户群体划拨至个人金融业务条线。
这种“微型金融”,自今年4月推出以来,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试点覆盖区域包括山东、安徽、广东、江苏、福建、上海、浙江、湖南、河北等十省市,服务微型企业主及其员工在内的个人客户超过10000户。
中国银行个人金融总部总经理助理赵勇介绍,“微型金融”商业模式的设计基础在于考虑微型企业公司治理简单、缺少抵押物、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特征。以上特征决定了小微企业“高风险”的特性,而另一特性则是“成本高”。
据了解,中行总行半年的工作会议上也提出,除了已经推出的这十家试点之外,在今年年底要在全国推广这项业务。
划拨个金条线
中行相关人员介绍,此前,微型金融被放在中行公司金融总部下的中小企业部的“中银信贷工厂”项下。“信贷工厂”原本并未划定“2500万”的界线,但自微型金融划拨至个人金融条线下后,已将门槛设定为年销售收入2500万至1亿元之间,部分批发类贷款客户也可提高至1.5亿元。
不过,赵勇表示,中行“微型金融”并不是以个人经营贷款为主,个人经营贷款原理上来说还是个人贷款,而微型企业贷款借款人是企业也是企业主。
“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中小微企业,实际上在我们银行内部,中是指中型企业,小是指小型企业,微是指微型企业,把微小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放到个人信贷的模块,也是今年四月开始试点推出。”赵勇说。
对于为何将该业务放到个人信贷模块,赵勇表示,金融类贷款还是要打造涵盖个人经营、微型金融的商业服务模式,需要借用微型企业融资工具,对专业市场进行梳理,以实现对个体工商户的批量服务。
而在定价管理上采取模型化方式,并满足“涵盖风险成本、符合当地定价情况”两个条件。一般来说,贷款定价大致来说有四类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核对、运营资本、投入资本的预期收益。由于中行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小微企业更专注于“微型企业”,相对风险成本更高,因此目前的定价仍高于市场价格。
本报记者采访得知,今年上半年以来大型企业在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一般为基准或基准下浮10%以内,但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则普遍在基准利率上浮30%至60%。
“目前来看,微型企业客户一般年化利率在9%-10%,比民间社会融资要低,比传统的企业利率定价高60%-70%。”赵勇透露。
而优化个人贷款结构布局,保证平稳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包括中行在内的各家商业银行都将面临结构调整问题。
另一国有大行小微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过去,以服务大型企业为主的四大行并不欢迎微型客户,主要原因还在于单个客户贷款额度少,但风险较高难以规范化监管,涉及的审核流程繁琐,还需与大型企业投入同样的人力成本。
具体到贷款上,四大行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共同应对策略是大型企业的贷款比重会不断下降。
“大型企业的贷款能力强,直接融资渠道多,而脱媒的可能性比较大。各家银行可能会更关注中小微的发展,当然银行体系内的融资仍然低于民间融资的利率,供不应求。”赵勇如此解释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的原因。
另外,在赵勇看来,根据风险原理里面的分散原理,总体来说个人贷款业务不像整个公司贷款的地区或行业风险那么高。
“但结构性调整不仅是简单的贷款结构的调整,还有资产负债调整,也包括一些期限的管理。”赵勇表示,以前基准利率确定了一定的利差保护,利率市场化之后整个被暴露在整个的利率风险管理下。
77%是纯信用贷款
在具体操作上,赵勇表示微小企业很难用“一圈一链”去做,覆盖率并不够到位。目前,中行的客户挖掘模式是以“经营类型”进行同质化客户的情景规划。
“一圈一链”是指一些股份制银行提出的以“一个商业圈、一个产业链”的形式来拓展小微客户,也是目前市场上较为成熟的小微企业服务模式。
“我们这些四千多万的微小企业户,很难进入‘一圈一链’的涵盖范围内。”赵勇认为,通过剖析和研究“经营一类业务的微型企业的共同特质,经营风险的共同特点”,并对这一类客户群当中采用一种类型的授信服务模式,能够更贴近市场和微小企业客户的需求,也更利于风险管理。
据赵勇介绍,中行微型金融服务在防范信贷风险上采用全流程关键环节风险控制手段及标准化操作。
具体来说,即在贷前引入情景规划管理,强化行业准入及客户筛选,实现风险关口前移;贷中建立客户评级体系,并强化关键风险点控制手段;贷后建立风险预警叫停体系。
根据三个月余的试点情况,已发放贷款中,77%是纯信用贷款,3%是传统抵押贷款,20%是信用贷款加部分抵押贷款。
“在贷前的客户筛选方面,注重企业实际经营依赖实际控制人的特点,建立企业和个人双维度矩阵式评级体系,在企业评级维度增加了对实际经营情况评价的比重,为授信判断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赵勇说。
另外,评级模型第一次采用了包括经营曲线以及微型企业主要员工个人的信用状况作为评价标准。赵勇表示,在业务开办过程中,通过网点匹配授权的管理机制,实现“分区域、分客户”的差异化定价,而在风险评定上高于中型企业。
在流程设计上,“微型金融”延续了公司金融条线下中小金融部门的“信贷工厂”式的做法,以全流程标准化管理,贯穿贷款调查、复核、审查、放款及贷后管理标准作业流程。
数据显示,到去年末,中行“中银信贷工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400亿元,同比增长45.59%,授信客户数同比增长54.54%。到今年2月末,信贷工厂中小企业余额达2600亿元。
不过,相比于中行“信贷工厂”,“微型金融”在各环节时效要求上更为明确,即在完成资料收集工作后,一般7-10个工作日内即可实现贷款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