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综合保税区 增创开放新优势(干部说干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任务,要求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推进中西部地区综合保税区建设,是中西部地区形成开放新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任务,要求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中西部地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精神,迫切需要形成开放新优势,以开放促发展。推进中西部地区综合保税区建设,是中西部地区形成开放新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
综合保税区集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服务、保税贸易等功能于一体,叠加了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优惠政策,具有“境内关外”特征,是国内政策最优、层次最高、手续最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入新世纪,国家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内陆、沿边开放,先后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了十几个综合保税区,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在新形势下,推进中西部地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对于这些地区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开放型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近年来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产业转移加快。中西部地区建设综合保税区,可以加快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从而有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推进中西部地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理念和思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在实践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拓展国际视野。综合保税区作为扩大对外开放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平台,基本特征是开放型、国际化。应以国际化的视野进行定位,明确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发挥开放优势。对于云南省昆明市来说,综合保税区建设应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突出保税贸易、保税服务、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四大功能,力求建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带动滇中经济区开放发展的高地。
强化系统思维。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监管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高,而区内直接税收较为有限,这是一些地方重申报、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破解这一难题,需要用系统思维纠正片面认识,按照高端入区、周边配套、辐射带动、聚集发展的思路,对区内外产业进行统一规划,以区内优势企业、高端产业发展带动区外相关企业和产业聚集,实现区内区外互动发展、系统平衡。
找准发展模式。一般说来,综合保税区总体规划面积不大,可容纳的企业有限。要在小区域内做大做强,就要找准发展模式。可以采取“项目—产业链—产业群”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和资源做大项目、优化环节、拉长链条,努力做到引进一个项目、形成一个集群、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个区域,实现单位面积效益最大化。
完善政策功能。政策功能是综合保税区科学发展的生命线。中西部地区综合保税区在发展方向上应跳出过度依赖加工贸易的传统思路,促进保税物流、服务贸易多元发展,避免陷入产业单一困局;在建设规模上,应坚持量力而行,切忌贪大求洋,努力做到经济适用、符合实际需要。
突出产业特色。注重与当地优势产业对接,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在项目入区上,应改变“捡到篮里都是菜”的传统观念,合理设置门槛,严格禁止“两高一资”项目,严格控制“两头在国内”项目,严格限制初级加工项目。
(作者为云南省昆明市副市长)
作者:云南省昆明市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