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力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不断创新
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业务,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不仅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而且增强了相关企业的竞争力。总的来说,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的应用将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促进行业融合发展,有效提升银企协作的服务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
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业务,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不仅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而且增强了相关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各金融机构正在加强技术研发,以更好地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前不久,中国银联与快递协会在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在科技服务创新、联合营销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双方共同发布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新产品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开启了银企科技创新合作的新征程。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是一个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统筹清算和信息协同的管理系统,可为物流供应链各环节的商家和企业提供支付管理、账务管理、资金清算以及供应链信息协同等一站式金融服务。
银企共赢的信息平台
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是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共同参与打造的金融信息共享平台,目的是通过建立完整的客户资料收集、资信调查核实、资信要案管理、信用动态分级、信用风险防范、信用额度稽核、财务管理等系列制度流程, 对供应链金融上下游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形成互动的监管和控制机制,最终实现核心企业、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共赢。该平台是金融机构和物流供应链企业增强竞争力,拓展业务空间的最佳协作典范。目前已有556家电商入网,其中120家已入网试用,日均交易金额1000万元。
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将金融机构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为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从而促进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
供应链金融不仅与资金流、商流、物流相关,更重要的是还涉及信息流,确切说信息流是整个供应链金融的调控器,它把资金流作为供应链的一个溶剂,增加其流动性,并提供了一种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新融资模式,促使银行将核心物流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通过资金流联系在一起,有效连接整个供应链,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和市场化。
科技助力风险管控
随着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业务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必须有效地甄别风险和控制风险。如今,风险管理已成为供应链金融稳健发展的关键一环,如果仅仅借助传统的解决方案,无法全面进行风险管理。而通过相应信息化平台的联网开发,金融机构则可更加便捷地获取授信企业的电子信息,最大限度地控制融资风险。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给金融机构的风险甄别、防范带来契机。物流企业的货物商品通过物联网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即可以实现对货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这对供应链金融发展将产生三个主要影响:一是基于物联网构建的新物流供应链,可为银行和供应链核心企业带来巨大商机;二是借助物联网核心技术手段所实现的对商品“可视跟踪”技术,可扩大核心企业下游客户存货融资范围;三是凭借物联网“可视跟踪”技术,可有效监管下游客户销售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大大降低金融机构对质押货物监管的工作强度。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必将对物流企业信息化带来革命性变革。
但这场由物联网技术引发的变革,同时也会产生网络互动交流信息、货物实时传感信息、电子商务交易信息等大量非结构化的数据,这些“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将给银行的信息处理挖掘工作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但通过对这些“大数据”的分析,银行可迅速了解客户的自然和行为属性,结合客户行为分析、信用度分析、风险分析以及资产负债状况,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如网上实时在线供应链金融系统与快递公司的物流管理系统对接后,供应链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物流信息,将通过物流管理系统实时反馈到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中,银行就能即时掌握抵质押物的流通、仓储状况,进而通过物流管理系统对质押物的动态进行实时管理,达到有效监控风险的目的。
物流信息亟须标准化
与风险监控紧密相关的还有物流信息的标准化。供应链金融涉及供应链管理的各个节点,主要包括银行、核心物流企业、上下游企业等多个跨领域的行业,而与这些行业相关的设施、操作系统则需分工协作,有效衔接。这就需要将供应链上的“1+N”交易伙伴、银行和物流企业的多方作业流程实现全程在线操作,确立供应链融资各方信息交互、识别的统一标准。即要保证供应链“1+N”成员企业之间,以及服务于供应链的各协同主体(包括物流、银行、保险、行业信息服务机构等)之间,对商品编码识别体系的一致确认,以便于供应链上的商品信息传导、行业间的协同实现信息化传输。
为实现供应链金融各方的信息化交流,首先必须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并兼顾技术发展水平的物流行业标准化信息体系,并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物流技术,最终将供应链综合服务系统打造成制度、流程、职责、培训、指标、合规内控六位一体的管理发展平台。
其次,还需采用多种途径加快建设物流业信息平台,鼓励国有、私营、外资企业和个人等多重投资主体,参与物流基础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推广EDI(电子数据交换)、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不断提升物流信息标准化的推广进度。
最后,要将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作为供应链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完善的物流宽带信息网络,健全完善大中型企业物流信息专用网络,实现物流供应链平台应用的标准化、可视化、自动化、无纸化和智能化,为供应链金融提供广泛、及时、准确的国内外物流信息。
总的来说,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的应用将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促进行业融合发展,有效提升银企协作的服务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