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理业二十年发展历程与展望
我们欣喜看到在短短的二十年里,中国保理业取得非常神速的发展,令世人震撼。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买方市场逐渐形成,赊销方式开始盛行,取代传统的付现和信用证结算方式,成为主流的贸易结算方式,占交易量的80%。
我们欣喜看到在短短的二十年里,中国保理业取得非常神速的发展,令世人震撼。它已然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如果说前十年它还只是在山路上颠簸,那么最近十年它已经飞奔在高铁上了,这个历程本身值得我们絮说,而如此高速发展的动因更值得我们回味。
保理是从欧美市场舶来的金融产品
保理是什么?台湾把Factoring翻译成“应收账款承购(收买)”或“应收账款融资”等。在大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引进保理,银行界将Factoring翻译成“保付代理”,简称保理(单建保、石俊志于1993年分别使用保付代理和保理一词编译出版著作)。这个翻译词兼顾了保理的三大功能——信用担保(有条件地担保买方付款)、催收货款和管理应收账款,因而被广泛使用。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买方市场逐渐形成,赊销方式开始盛行,取代传统的付现和信用证结算方式,成为主流的贸易结算方式,占交易量的80%。然而赊销留给卖方两大难题:一是买方信用风险,二是资金占压,而保理正好可以减缓这两大难题。同时,保理也给保理商(即银行和保理公司)带来丰厚的收益。因此,它受到多方青睐。
保理在欧美可以追溯到上百年历史。现代保理在20世纪60年代步入繁盛时期,传入到亚洲比欧美晚了近20年。起步较早的是日本,1994年日本就从意大利手中夺得全球出口保理的第一把交椅,保持了7年。在我国台湾,商业保理率先取得成功。中租迪和应收账款管理公司首屈一指,于1986年开办保理,次年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之后逐年取得佳绩。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台湾“财政部金融局”发出通函要求岛内各银行必须持照才能办理应收账款承购业务。从1998年起银行纷纷介入,迎来了我国台湾保理高速发展的繁荣期。从2001起,我国台湾取代日本坐上全球出口保理的第一把交椅,长达7年之久。此间,我国香港保理业务也取得了显著发展。台湾和香港保理业务的成功对大陆产生了积极影响。大陆实际开办保理业务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算起。
保理是我国经贸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产物。我们不妨回顾这段历史。我国外贸体制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外贸专营时期(1949年~1978年)、外贸承包责任制改革时期(1979年~1993年)、市场经济下的外贸体制确立时期(1994年~2001年)和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全面改革时期(2002年至今)。在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家统制,外贸集中和统一经营。出口贸易结算方式以预付货款、信用证以及双边记账结算方式为主。没有赊销交易,保理也就没有生存的土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外贸体制的改革,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外贸政策已经从保护走向更加开放和自由,主体多元化,同时外汇管理体制也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和贸易的强势增长,孕育了庞大的保理市场潜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保理逐步走向兴盛。
中国保理业务的两个发展阶段
中国保理的发展大致可以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界,分为两个时期:2001年以前的培育期和2001年以后的高速发展期。
1.1987年~2000年的培育期:保理诞生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之未央
始于1979年的一系列外贸体制改革,逐渐将外贸企业推上现代企业轨道。1993年颁布的《公司法》,下调准入门槛,给中小企进入外贸行业提供了通道,越来越多的民营外贸企业从事国际贸易,开始适应国际贸易规则,逐渐意识到赊销对市场竞争的意义,逐渐认识和接受保理,中国保理业务开始起步。
1993年中国银行率先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开办国际保理业务。1994年交通银行入会。但是,从1993年到2000年保理市场还处于培育期。在业务规模、品种及服务水平上,都与国外同业存在较大差距。
国内保理比国际保理起步更晚。1999年中国银行率先试办国内保理。直至2002年3月,还只有中国银行与光大银行小规模经营国内保理业务,且只办理有追索权保理。
2.2001年后的高速发展期:我国保理紧跟入世步伐登上世界大舞台
2001年11月11日和12日,中国大陆和台北相继签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成为WTO第143和第144个成员。“入世”促进了大陆、台湾与世界贸易的大融合。“入世”之后,大陆在外经发展进入高速时代的同时孕育了一个庞大的保理潜力市场。与世界接轨后,企业主体面临着坏账风险的压力,中资银行也面临“狼来了”的竞争压力。在供需双方的双重压力下,保理市场具备了一触即发的潜能。
首先从企业需求看,入世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也同时带来赊销为主流结算方式下的坏账风险。最为典型的案例要数四川长虹通过美国APEX公司出口彩电的巨额坏账案。2001~2004年的4年时间累计应收账款拖欠余额高达4.68亿美元。长虹只是冰山一角。据商务部研究院在2005年所做的500家外贸企业抽样调查表明,大陆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仅为0.25%~0.5%。而且货款拖欠时间一般都在18个月左右。根据邓白氏(Dun&Bradstreet)的一份调查数据,应收账款逾期时间越长,追账成功率就越低。当逾期时间超过一年之后,成功率只有26.6%。而当逾期两年左右时,成功率只有13.50%。
其次从银行角度来看,面对“入世”后开放金融市场之后的危机感,认识到开办保理业务的重要性。
直接的导火索是2002年初发生的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因当时国内中资银行不能办理无追索权保理业务,爱立信投奔承诺提供应收账款买断服务的外资银行。这一事件经媒体跟风炒作在银行业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为了吸引和留住优质客户,各家银行加快推进保理业务。
从2001年起,越来越多的国内银行陆续开办保理业务,光大、中信、建设、浦发、农业、工商、汇丰、招商、民生等商业银行纷纷加入FCI。这些银行正如异军突起,推波助澜,使得大陆保理取得了历史性飞跃。从2008年起大陆取代台湾,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保理市场,从2011年起超越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保理国。
据FCI数据,2012年我国银行类保理商办理保理总量4532.46亿美元,同比增幅27.81%,其中国内保理3592.74亿,占比79.27%,国际保理939.72亿元,占比20.73%。国际保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幅超过80%。从全球看,2012年保理总量28113.46亿美元,在全球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保理低速增长,同比增幅8%。其中国内保理23466.46亿美元,同比增幅3.4%,国际保理4647亿美元,同比增幅35.8%,其增幅远远超过国内保理。
我国保理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不仅取得量的飞跃,而且服务质量也取得飞跃。
中国保理业二十年的成就
一、银行保理业务管理团队初步建立
多数大中型全国性银行在总行成立了专门负责应收账款融资或保理业务的团队,一般在某部门(公司金融、贸易金融或投资银行部等)下设处、室或运营中心,人员编制在10人以内,负责管理全行保理业务,有些银行还集中部分操作职能。也有少数银行设立功能齐全的保理事业部(譬如民生)或者应收账款融资部(譬如汇丰),有些聘请港台管理,从业人员从15至30人,集中负责国际国内保理。在绝大多数区域性城商银行尚未开办保理业务。
二、行业惯例得以引进,法律规范正在形成
在国际保理业务中普遍接受《国际保理通则》,该规则也逐渐成为国内保理的参照。
在出口保理方面,符合国际审计要求的无追索权保理已经应运而生,得到企业认可,有别于传统国际结算代理业务;在进口保理授信方面,越来越多银行采用主动授信,有别于传统抵押担保项下的信贷授信模式。
在推动行业规范和相关法规建设方面,行业协会起到了应有作用。
2009年3月,中国银行业协会保理业务专业委员会成立。相继制定了“行业自律公约”、“保理业务规范”,“信息共享机制”。2013年3月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也将为行业发展增添活力。
在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统一商法典》(UniformCommercialCode)第九章界定应收账款转让;在台湾则有“民法典”的支持。在我国长期没有“应收账款”和保理的法律界定。直到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才首次在法律上认可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权利质权出质。当年9月,人民银行制定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对应收账款也给出了非常宽泛的定义。商业保理公司设立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建立,都初步形成了保理业务相关的法律依据。
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积极办理保理的银行不断创新保理产品。一是保理覆盖领域不断刷新,不仅从传统的家电、家具、服装覆盖到大宗商品,而且覆盖期限长的制造业,从船舶、汽车、摩托车等制造业和工程项目,甚至覆盖到租赁业以及服务业;二是应收账款转让方式灵活多样,创新推出应收账款池融资和“回流保理”;三是合作伙伴选择增多,合作伙伴不限于保理商,增添了代理行、本系统内分支机构和信保公司等;四是在全球首创保理项下应收账款的二级市场跨境交易产品(保联璧),针对国内中小银行合作的代理保理,针对商业保理公司的再保理。保理业务创新还在不断延续,保理不仅涉及传统发票项下应收账款,而且还将延伸到发货前的订单管理。有银行试办SWIFTTSU下的BPO,也有银行积极参与FCI开发的订单保理的产品开发。
四、服务质量得以提升
我国银行在提升市场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服务质量的提升。在业界年度评比中,我国银行赢得过国际保理组织进口保理商进步奖、国际保理营销奖、出口保理商成长奖等多项冠军,还有银行出口保理服务质量名列全球第二。这些业绩大大激发了从业者的信心。
五、商业保理正在兴起
在台湾,商业保理公司成功之后银行才大举介入保理,在进入鼎盛时期后商业保理逐渐退出。而在大陆,银行是保理业的先行者,20年以来,银行保理一直是一枝独秀。在保理飞速发展后,商业保理公司开始创立。商务部于2012年出台《关于商业保理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作为金融创新试验田的天津集结了一批保理公司。虽然它们还只是在向保理市场赶集,它们还存在多项缺失:缺人才,缺资金,缺乏行业督导,缺乏外汇政策支持,缺乏银行支持,但是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成为一支生力军,搬动保理市场的“奶酪”。
保理产业是个朝阳产业。虽然保理与中国GDP相比(2012年占比5.5%),国际保理与外贸总量相比(占比2.4%)都占很小的比重,但已进入高速发展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保理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必将在促进中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