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锦华:银行要适应经济转型而转型
最近发生在中国的“钱荒”事件闹得人心惶惶,如今,银行的“钱荒”风波正慢慢退去。孙锦华:“钱荒”对实体经济影响挺大的,主要抬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真正需要钱的企业贷不到钱。
最近发生在中国的“钱荒”事件闹得人心惶惶,如今,银行的“钱荒”风波正慢慢退去。但是,反思还在继续。
“钱荒”的背后到底折射出我国经济哪些问题?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如何?为此,《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专访了财达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孙锦华。
记者:我们注意到,实际上,我国的货币供应总量并不低。今年前5个月,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分别为15.9%、15.2%、15.7%、16.1%和15.8%,而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确定的货币供应指标M2增长13%。由此可见,市场并不真正缺钱。为什么市场上还会出现这次所谓的“钱荒”?
孙锦华:现在的问题主要是资金运行的有效性,或者说资金配置的效率有待提高。实际上资金并不短缺,之所以出现“钱荒”,是因为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导致结构性资金短缺。
对于银行此次的“钱荒”风波,客观上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银行年中需要拉存款“冲时点”、上缴准备金和税金、外管局规定将外币纳入存贷比考核等。在过去,都是资金面一紧张,央行就会释放流动性解决资金的紧张问题。而这次,就在今年,央行并没有这么做。
在“钱荒”风波发生几天后,6月26日央行发布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的公告称,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这种定向释放,除了能规避银行系统的风险外,还能发挥大银行稳定金融系统的功能。可以说是属于央行主动测试金融系统,调整金融结构的一种尝试。目的是为了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优化资金配资,使低成本的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领域中去,推动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记者:6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这是一个多月以来,李克强总理第三次提及存量资金问题。这意味着什么?
孙锦华:“盘活存量”是对过去4万亿投资的一种反思。表明了中央不再以主动增加信贷的形式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而是尽量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
数据显示,前5月人民币新增信贷4.21万亿元,同比多增2792亿元;截至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99.31万亿元,货币存量逼近百万亿元大关。可惜的是,如此大的信贷资金投放却没有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相对于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而言,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极其紧张。
记者:“钱荒”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孙锦华:“钱荒”对实体经济影响挺大的,主要抬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真正需要钱的企业贷不到钱。
但就这次来说,我们跟很多中小企业沟通交流时发现,实际上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中小企业,自身的抵御能力和应变能力已经提高。对于这种资金紧张,或是经济周期下行的反应速度变得快了很多。对经历当年金融危机后已经存活下来的中小企业来说,此次“钱荒”伤害并不是特别大,因为他们已经有所准备,在经营业务模式、财务管理以及业务管理模式提前方面已经做了调整。但还是有很多中小企业破产或倒闭。因此,如果后续没有什么政策的话,“钱荒”将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长远的影响。
记者:当前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矛盾。一方面,经济结构失衡、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导致银行有钱不敢投。但另一方面,新兴行业、“三农”、小微企业多年的融资难问题已成痼疾。在您看来,如何才能使金融机构的资金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更好地相结合?
孙锦华:从银行自身来说,在开展业务时,有稳定金融系统、规避风险的需求。因此,实体企业本身也要运作规范,要符合银行的要求。这就要求实体企业加强跟金融机构的沟通,达到信息对称。同时,要合理发展,产业结构需要转型和升级。
实体经济产业结构需要调整转型,这个大家都有共识。但是,金融机构也要适应经济在转型升级的同时对其有服务模式转型与升级的要求。
现在,社会上对于融资的需求表现得都非常充分,不管是小微企业贷款,居民理财,还是“三农”贷款。像阿里巴巴做的余额宝,实际上就是社会的一种“声音”,要求金融系统和金融机构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创新出新的服务模式。
目前,银行的盈利模式或业务模式满足不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券商作为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的一种补充,为实体企业融资,不管是另类投资业务还是资产管理的创新业务,大家都在创新金融产品,为实体企业融资做努力。
除业务创新外,金融机构也需改革。降低金融业的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建立更多的中小金融机构,提高金融业的竞争程度,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