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大棒高举 惠氏贝因美应声降价
昨日,沙坪坝某超市,货架上的惠氏奶粉已标出降价优惠。依照我国《反垄断法》,涉嫌操纵、抬高价格的几家奶企可能面临最高19亿元的天价罚款 反垄断大棒首次挥向洋奶粉,一石激起千层浪(详见本报7月3日B09版)。
昨日,沙坪坝某超市,货架上的惠氏奶粉已标出降价优惠。 记者 张路桥 摄
依照我国《反垄断法》,涉嫌操纵、抬高价格的几家奶企可能面临最高19亿元的天价罚款
反垄断大棒首次挥向洋奶粉,一石激起千层浪(详见本报7月3日B09版)。昨日,被调查洋品牌之一惠氏率先“松口”,宣布将对主要产品实施降价。商报记者从惠氏方面获悉,其将在未来12个月内,让消费者至少获得4.5亿元人民币的实惠。就在前一天晚间,国产品牌贝因美发出紧急降价公告,表示近期将下调主要奶粉产品的出厂价。多位业内人士分析称,其他几大洋品牌或紧随其后,但只是政策干预下的短期行为,并不意味着洋奶粉价格将真正降下来。
惠氏最高“让利”达两成
国家发改委的棒喝之下,洋奶粉终于开始低下高昂的“头颅”,领头的是惠氏。昨日,商报记者从惠氏方面获悉,公司将对市场上现有的主打产品进行降价销售,降价力度从6%~20%不等,平均降幅为11%,最高让利将达2成。降价时间将持续到2014年,届时平均降幅还将维持在8%~10%。针对今年5月刚刚宣布提价的新品“S-26智学因子”(价格上涨4%),惠氏已撤销此前发出的调价通知,在恢复原价的基础上,承诺未来1年内将不实施新品价格上调的决定,并对已有的4个新品实现价格下调。
“以上3项举措,预计在未来12个月内,让消费者获得至少4.5亿人民币的实惠。”惠氏方面向商报记者表示。
对于此次降价的原因,惠氏方面表示,最近正在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的反垄断调查,公司通过自查发现,在经营活动中存在涉嫌对经销商和零售商进行价格控制的做法,比照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对相关营销政策进行梳理与完善。
据了解,目前惠氏奶粉单品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价为175~230元不等。来自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在去年4月被雀巢收购之前,惠氏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约为8%,排名第五。并购惠氏完成后,雀巢以14.4%的市场占有率超过美赞臣的14%,登上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在部分地区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超20%。
惠氏率先降价,其他几大洋奶粉品牌是否将紧随其后?昨日,美赞臣、雀巢等被调查品牌的相关负责人均向商报记者表示,暂未接到相关降价通知。“目前,鉴于发改委的调查工作尚在进行中,我们不便做任何评论,也不便预测与市场价格相关的信息。”美赞臣公司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雀巢中国区公关总监何彤则向商报记者解释称:“其实发改委调查的并非雀巢产品本身,而是旗下的惠氏,因此雀巢公司自己的产品并无降价。”
贝因美主动宣布降价
国家发改委搅动着洋奶粉的价格泡沫,然而,尽管未被列入调查名单,杭州乳企贝因美却主动宣布降价举措。
7月2日晚间,贝因美公司发出公告称:“为进一步响应国家号召,助力婴幼儿奶粉市场健康发展,针对近期媒体对婴儿奶粉市场价格关注及消费者期待,作为负责任的国产婴童食品品牌,为更好地回馈消费者,公司近期将对主要品类婴儿配方奶粉出厂价进行下调。”
昨日,贝因美公司证券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再次确认此事,但具体降价范围、下调时间等尚未确定,公司将在进一步确定后及时对外公布。
据悉,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贝因美是为数不多未被卷入漩涡的国内奶企,其奶粉业务占整个公司的9成以上,以二三线城市作为销售主打。商报记者从贝因美公司最新公布的业绩预增报告获悉,今年1~6月,公司实现净利润3.2亿~4.2亿元,同比增长60%~110%,这意味着二季度的业绩有望翻番。不过,从公司2012年年报可知,公司去年总收入同期增长13.28%,销售量却只增加了2.76%,由此可见,其收入上升主要得益于产品单价的不断提升。回顾近几年的“调价之路”,贝因美可谓只升不降,其中2011年一次性上调了29个奶粉品种的价格,最高涨幅达20%,次年底的终端价格再次上浮1成左右。
相比主动“备战”的贝因美,第一个被列入调查行列的国内奶企合生元暂未调整价格,但已受到重创。从6月27日承认被反垄断调查开始到昨日,公司市值蒸发近51亿港元,累计跌幅近2成。截至昨日发稿前,合生元下跌13.01%,报收37.45港元/股,盘中股价一度跌至35港元/股,创三个多月以来的新低。
不过,发改委的压力似乎并未影响合生元前进的步伐。商报记者昨日从合生元方面获悉,7月1日,公司刚刚完成一则“海淘”业务,与法国知名乳企ISM签订协议,以2000万欧元的高价收购其20%的股权。据悉,从2016年开始,ISM将确保每年向合生元供应1.8万吨婴幼儿配方奶粉。
此外,国内其他知名乳企蒙牛、伊利等相关负责人均向商报记者证实,并未被列入此次调查队伍,且近期暂无调价计划。
纵深
19亿天价罚单威慑 奶企主动降价应变
“中国已成为全球奶粉价格最高的国家。”德国奶粉第一品牌喜宝的董事长斯特凡·喜宝曾公开表示。昨日,多位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向商报记者表示,发改委举棒,意在平抑奶粉的终端价格。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商报记者透露,尽管调查尚未结束,多美滋、惠氏、雀巢、雅培、美赞臣五大主要品牌,实际已经承认了存在价格控制行为。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副组长黄勇昨日表示,奶粉企业涉嫌违法的行为,特别是消费者整体福利有减损影响,依照我国《反垄断法》第46条规定,将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上一年度销售额1%~10%的罚款。按照这个比例来算,这几家奶粉企业可能面临最高19亿元的天价罚款。据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以惠氏为例,从2009~2013年,惠氏每年至少提价一次,最低涨幅在4%,最高涨幅约15%。从2010~2012年,雀巢奶粉的年平均涨幅在5%~10%左右。雅培旗下一款奶粉,曾在2010年3月创下30%的高涨幅。
对此,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改委此次调查,一方面是因为外国乳企频繁提价,有损普通消费者利益;另一方面则是外资乳企在华市场占有率已经高达70%以上,对国内乳企生存空间造成严重的威胁,其扶持国内乳业的目的也十分明显。”
“惠氏突然宣布降价,与来自发改委的压力有着密切关系。”在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分析师宋亮看来,这次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联合操控价格”之行为。他告诉商报记者,供不应求与联合操控存在一定的区别,“一家先涨,其他陆续跟着涨,这是常态,下次再换一家先涨。”宋亮认为,供不应求、成本上涨等因素导致的涨价,一般控制在5%左右,而现在部分品牌的涨幅远远超过这个比例,其中不乏人为控制的原因。
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则向商报记者分析称,一桶进口奶粉从原产国走到中国的终端市场,足足要涉及到约250项费用,“这就是为什么一桶进口约100元的洋奶粉,卖到消费者手上可达到300元左右。”他指出,中间4~5个经销商环节,几乎每层经销商都会将利润控制在产品价格的15%~20%。
对于贝因美的主动降价,宋亮称不排除其规避调查的可能,“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上,除了伊利就排到贝因美,第一轮没有调查到它,但不代表它没有担心。”
影响
国产奶粉或无法因此“逆袭”
洋奶粉纷纷被调查,国产奶粉是否迎来了“逆袭”的好机会?
“不可能。”宋亮用3个字回答商报记者。他表示,虽然其他几家还未降价,但五大洋品牌一家“破”了,其他几家必然跟着降,预计降幅在2成左右。但降价只是个短期的过程,这毕竟是国家政策下的举动,而非市场行为。“一方面,洋奶粉在中国市场本就供不应求;另一面,洋奶粉难得降价,很可能导致消费者纷纷抢购,这就加剧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一系列状态便反过来催生价格的重新回涨。消费者还会用脚投票,国产奶粉恢复信心是个漫长的过程。”
向健军对此表示赞同,“洋奶粉价格下调会挤占部分国产奶粉原有的市场份额,因此该政策是否能够促进国产乳业崛起还有待观察。”
上海铭泰铭观乳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劳兵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称,就市场而言,洋奶粉价格应该下调10%~20%;从价值层面,则应该下调30%~40%左右,但洋奶粉操纵价格曝光,并不一定使国产奶粉有机会抢占市场,“毕竟市场规则是固定的,同一起跑线上,洋奶粉明显已抢占先机。”商报记者 朱妍 实习生 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