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转型升级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近期,我国金融市场出现少有的波动,“钱荒”的传闻惹得不少人心慌。沈志华:国务院提出的这八项金融新政,对优化产业结构、防止资本空转、盘活民间资本、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等进行了具体安排。
近期,我国金融市场出现少有的波动,“钱荒”的传闻惹得不少人心慌。为此,国家适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有效缓解了市场流动性的紧张状况。金融市场缘何出现波动?一系列应对措施释放出怎样的信号?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沈志华。
采取差别化应对,遏制信贷过度膨胀
记者:近期,面对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资金紧张的状况,央行并未立即向其注入资金,这被外界认为央行不再当“奶妈”。即便是紧张情绪有所蔓延后,央行也只是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这种差别化的应对措施说明了什么?
沈志华: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而银行同业拆息近一个月来却不断走高,金融市场一度出现流动性紧张,不少人都期待央行“放水”救市,但央行却迟迟未采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操作。直到6月25日,央行才发布公告称,“对于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若资金安排出现暂时性头寸缺口,央行将提供流动性支持”。这表明,“符合宏观审慎要求”是获得央行救助的前提。央行之所以采取这种差别化的应对方式,是因为所谓的市场“钱荒”并不是因为银行真的没钱了,而是因为目前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内空转,大量资金没有击中“靶心”,而是流向了存在泡沫、产能过剩的领域。
记者:差别化的应对方式,是对这种泡沫的一种示警吗?
沈志华:的确如此。央行采取差别化的救助方式,实质上是对那些助推经济泡沫的金融机构的黄牌警告,不再放纵能哭能闹的“孩子”有奶吃。通过释放这些信号,促使金融机构不再一味玩资本游戏,而是以更加谨慎负责的方式管理资产,最终目的是要让信贷资金回到支持实体经济的轨道上来,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化解潜在金融风险,换取中长期可持续发展
记者:这种差别化的应对措施,的确引发了一些金融机构和行业的紧张情绪,为此,有人担心这些措施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沈志华:央行所采取的立场和措施表明,国家决心化解国内金融体系近年来蓄积的风险,希望通过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容忍短期阵痛,以确保经济长期繁荣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已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不可否认,这种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投资驱动。这种投资驱动又高度依赖银行信贷的支持。因此,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是货币发行的持续扩张。这种以货币超发、投资扩张带来的经济高增长从短期看很见效,但是不可持续。目前,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并为此提出了经济转型的目标。这一次,与此前通过放松货币政策来激发增长动能的传统做法相比,国家要求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这充分表明,为有效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我国准备容忍一定时期的经济增速放缓,以便建立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金融新政陆续推出,意在调整结构化危为机
记者: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了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加大向“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倾斜等八项金融新政。外界认为,这体现了中央应对金融风波有保有压的态度,你如何看待?
沈志华:国务院提出的这八项金融新政,对优化产业结构、防止资本空转、盘活民间资本、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等进行了具体安排。这些政策有保有压、有扶有控,从长期来看,是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利好。
当前,我国货币和信贷的总量与规模非常大,存量货币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足,效率不高,“货币空转”“资金错配”和“脱实就虚”等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造成金融资源浪费,金融风险积聚。采取金融新政,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这些措施有利于化危为机,保证经济发展的质量,把资金真正引导到“缺血”的薄弱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