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快评:经济“升级”须耐住考验
近日,传闻中国银行业“钱荒”被一些人解读为“中国式金融危机”预演,加上二季度以来经济数据不够令人振奋,国际上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再起。
新华网北京6月24日电(记者 刘丽娜 傅云威)近日,传闻中国银行业“钱荒”被一些人解读为“中国式金融危机”预演,加上二季度以来经济数据不够令人振奋,国际上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再起。不过,理性的观察者相信,中国已经走上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道路,只是走这条路势必要经历各种考验。
悲观论者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内忧外患。内视之,前几年刺激经济政策的积极效果渐消,而后遗症渐显,地方债与影子银行问题进一步累积,改革面临阻力重重。外观之,引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美国开始调整风向,美联储近日明确释放逐步收紧流动性信号,持续五年多的“货币盛宴”将在预期中淡出,前些年在新兴市场泛滥的美元可能回流美国。
波澜起伏的经济现实考验着决策者调控经济的能力与决心。早在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国经济需要“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分析人士认为,“挤水分”应当包括使前期被财政和货币刺激水分泡大的经济回归常态。经济增长需要新的动力,但这种动力应当是来自经济肌体的内生动力,而非外部刺激下的虚假繁荣。
经济波澜考验金融界的实力与勇气。金融是经济晴雨表。有人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市场习惯了大宽松,银行业已经患上“央行依赖症”,一些商业银行想当然以为中央银行慷慨解囊会无限期。面对近日中国银行业闹出的所谓流动性紧张,人民银行按兵不动。事实上,中国广义货币位居世界第一,银行业整体稳健,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处于高位,监管审慎有力。央行与市场的博弈更多是在提醒,面对国际经济风云,中国银行业要反思,要调整,要改革。
经济波澜还考验着民众的理性与信心。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接近两位数的高增长,现在更需要强调“质”,而非“量”。对此,舆论已有共识。遍观全球,中国经济增速无疑仍是亮点,就算有所减缓,也是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主选择与必经之路。
可以预见,中国经济未来的各种挑战还会不断出现,但信心胜黄金,理性应对,练好内功,中国经济大船终将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