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选择
投资有所回落,PPI又创新低,出口大幅“跳水”……随着5月宏观数据出炉,“中国经济增长趋缓”再次引发各类解读,部分人担忧加重,呼吁赶紧动用降息、降准等刺激工具的声音不绝于耳。
投资有所回落,PPI又创新低,出口大幅“跳水”……随着5月宏观数据出炉,“中国经济增长趋缓”再次引发各类解读,部分人担忧加重,呼吁赶紧动用降息、降准等刺激工具的声音不绝于耳。
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肯定需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但中国今天的经济总量和对比基数,跟10年前、20年前、30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依旧很不景气的大背景下,7%-8%的增长区间是较高的,也是符合客观现实和经济规律的。而曾经那种两位数以上的超高增速,不但不可能维持,也没有必要去维持。硬拿“起飞”阶段的数字和方式去要求现在的一切,显然不合理也行不通。
更重要的是,正如出口数据骤然下滑主要是集中打击热钱套利、挤干“水分”的结果,中国经济适当放慢脚步很大成分上也是一种清醒的主动选择。习近平主席曾指出,经济增速再快一点,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宁愿“有所不为”,恰恰是为了在更重要的方面多有作为。这些年,中国经济高歌猛进,但始终未能摆脱粗放式增长的阴影。只顾埋头生产而创造力不足,盲目扩大投资而产能过剩,一味追求数字增长而忽视资源透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由此累积的风险、造成的被动越来越突出。可以说,当前,继续强调“稳中求进、稳中求好”,就是要卸下不必要的包袱,集中精力解决深层次矛盾,让质量优先、效益优先、可持续增长优先最大程度兑现,一步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作为逆周期政策选择,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往往需要付出很高的额外成本。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流动性过于充裕,“耍钱”的金融行业赚得盆满钵满,房价节节攀升市场投机泛滥,而干实业的没利润、中小企业难贷款的状况十分严重,“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受到了侵蚀。如此情形下,那些敏感的刺激工具更不宜轻动、常动。产业空心化的隐患,通货膨胀的焦虑,更需稳定的宏观政策环境来消弭。这意味着,即使在美日等竞相发钞的泡沫中,我们也要拧好流动性龙头,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来谋发展,特别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走到现在这个阶段,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客观而言,时至今日,许多过去我们的传统比较优势在慢慢消失。愈发频繁的贸易摩擦,比如近日中欧光伏争端,其间固然有欧盟的短视自私,却也结结实实为中国许多产业敲响了警钟。发展,不能寄望在别人身上,如果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可替代性强,如果国内市场不能加速扩大,中国就会一直陷于辛苦而被动的位置,崛起的潜力就会枯竭。稳中求进,不仅是为了免于大起大落,更是要利用经济减速的时间窗口,倒逼技术创新、扩大内需,让增长引擎为之一新。
实践反复证明,如果“速度崇拜”的观念扭不过来,“稳”还是稳不住。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卖房卖地大拆大建的传统路径正越走越窄,副作用越来越大,但仍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导干部对“快”的兴趣远大于“好”,在数字上互相攀比、层层加码,甚至不惜大举借贷。要真正破除“吃土地、博增长”的习惯,就必须建立更科学、更公正的政绩考量体系,弱化速度增减的影响,突出民生改善、产业结构、环境质量等内容的权重,让“转方式、调结构”不但挂在嘴边,而且见到实效、长效。
中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一路上少不了阵痛,少不了困难,只有尊重规律、着眼长远,坚持稳中求进这一基本判断,才能避免折腾、控制风险,牢牢把握住未来发展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