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对地方债务不宜简单化判断

付小为 | 2013-06-13 09:43 621

  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显示,36个地区2012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了12.94%。

  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显示,36个地区2012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了12.94%。专家认为,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靠举债出政绩、大肆借钱融资的做法较为普遍,这也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加,偿债压力和债务风险逐渐加大。

  近两年,地方债务问题越来越频繁地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一个普遍的认知是,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相应的,各地债务风险不断提升,甚至有极端的观点认为,地方债务已经趋于失控。

  尽管对地方债务深表忧虑的言论很多,包括专家分析、国内媒体的部分数据披露、外国金融机构报告、国际经济组织预测,乃至部分国外媒体“看空”中国的研判。然而,不难发现,有关地方债务危机的判断多属于外界的边缘性解读。

  一方面,这与地方债务构成复杂、数据不透明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不透明本身又给地方债务危险性判断的准确性打了问号。事实上,地方债务屡屡受到关注,不仅在于其与中国经济稳定性密切关联,还在于外界与官方在地方债务安全程度上的判断错位,而后一问题上的争议总容易引来更多关注。因此,判断的基础,当务之急在于摸清国内地方债务的底。

  除此之外,在地方债务上还存在一种判断的简化。分析地方债务过重的原因,无外乎GDP崇拜下,地方政府为谋求发展,以政府信誉作担保,不计后果地大肆举债,另外,金融监管客观层面不足,问题因而进一步放大。某种程度上,过度举债被一边倒地归咎于地方政府不负责任。实际上,情况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作为资本配置的方式,依靠融资借贷的模式推动地方建设并不是不可取的手段,国外很多地方亦如此,且后者的融资方式更丰富。显然,问题不在融资,而在融资比例,它取决于金融体系的风险控制能力,即监管能力。客观来说,国内目前控制金融风险,主要还是依靠有限开放金融渠道,不具备较强监管能力。地方债务膨胀是一个集中体现。

  地方债务是不是一个刚刚才出现的问题?从资料来看,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就有调研报告称地方政府债务过重威胁经济安全。也就是说,监管不力在先,问题由来已久。但为什么直到今天,这个问题才被周而复始的提及呢?可以看到,它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直接对应。

  长期以来,净出口、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两大驱动力。以政府主导的对内投资作为投资的主要形式,最终表现为政府举债。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庞大的债务很轻易地被经济增量所掩盖,自然不会暴露问题。然而,当经济增速放缓,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自身的问题便会显现。可以说,地方债务危机问题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暴露出来的。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央2008年作出4万亿投资决策,并于次年出台一揽子计划。伴随着下至各地的项目启动,它们转而成为地方举债的起因。由此可见,地方债务扩大绝不仅仅是一个地方问题。而此后,全球经济形势仍在恶化,各地经济增长压力巨大,这时候,地方政府急于让经济回复到基本面,新一轮的举债成为可以想到的最好方式。

  从问题的演进来看,地方债务危机只是表象,最核心的问题,是面对经济下行形势,政府应该采用什么方式应对。目前而言,各级各地通过刺激性政策求得短时效果仍占主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首选。然而,从一季度跌出预期的各项经济数据来看,虽然政府不断越界调节,但似乎越来越收效甚微。这些数据反馈,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充分采纳,进而作出调整,攸关中国经济的未来。

0
标签: 债务 国家审计署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