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证券:后危机时代亚洲面临金融资产恶化
斐思伟认为,2014年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地区经济体将面临资产负债表恶化、信贷周期晚期和资产膨胀周期结束的风险。IMF 4月发布的《亚太区域经济展望》报告也指出,从信贷增速与GDP增速关系来看,中国香港、新加坡、泰国、印尼都呈现过热迹象。
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亚洲强劲GDP增速的同时,有人却开始将目光投向亚洲潜在的金融和经济风险。
今年4月底IMF发布的报告中明确提醒以东盟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存在信贷过热的情况,中国快速积累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也被作为风险因素特别提到;弱化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亚洲国
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被动地位决定了亚洲地区正在面临的风险一旦发达国家收紧货币政策,资本流出可能冲击地区金融稳定。
近日,里昂证券经济研究部主管斐思伟在回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亚洲面临外围政策收紧背景下的金融冲击、不断强化的通胀压力以及资产负债表恶化的压力;而且他明确提到,中国香港和印尼将在本轮冲击中首当其冲,而中国内地因为资本账户尚未开放,受到的冲击比较有限,但中国内地大宗商品输入性通胀压力值得关注,同时他认为,在2014年通胀压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亚洲地区可能进入加息周期,中国也不例外。
资产负债表恶化引关注
4月底发布的IMF《亚太区域经济展望》曾明确提醒以东盟为代表的亚太经济体存在内部金融失衡、信贷投放过度的现象,其中IMF点名的包括印尼、新加坡以及中国,认为东盟普遍存在信贷过度甚至经济过热的迹象,同时提醒中国注意不断积累的信贷风险。
斐思伟认为,2014年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地区经济体将面临资产负债表恶化、信贷周期晚期和资产膨胀周期结束的风险。
斐思伟表示:“亚洲国家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在金融危机期间已经在弱化,尽管比欧美国家看起来仍旧稳健,但已经远不如其2007年的情况,以东盟为代表的国家存在着严重的信贷过热,而外围发达国家廉价的资本流入又进一步增强了这种过热情形,大量低成本资金流入亚洲市场,催生了亚洲市场资产泡沫,延长了亚洲信贷周期。”
“当前有两个因素正在强化这种风险,一个是日元持续对美元贬值,带动亚洲区内货币贬值趋势增强;二、全球经济复苏导致大宗商品需求提升。两个因素叠加导致亚洲在2013年底到2014年初面临严重的信贷和通胀压力,资产负债表承压不可避免。”斐思伟指出。
IMF 4月发布的《亚太区域经济展望》报告也指出,从信贷增速与GDP增速关系来看,中国香港、新加坡、泰国、印尼都呈现过热迹象。
斐思伟认为,这些地区的信贷周期都已经处在晚期,继续投放信贷的空间不大,未来将通过海外资金流入来维持信贷低成本,但这本身又会加强这些国家对海外金融环境的依赖。
招商银行分析师刘东亮也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海外资本的流入压低了东南亚等市场的融资成本,而且处于信贷周期晚期的情况下,一旦资金抽离,对这些国家的资产负债情况会带来压力。
不过刘东亮并不认为大宗商品需求量的提升仍需时日,“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对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放缓,这从4月份的外贸数据也可以看出来,这种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上行承压。”
中国内地承压较轻
斐思伟认为中国相对而言在控制信贷风险以及资本外流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受到的冲击相对也更加可控。
斐思伟认为,尽管中国与其他亚洲经济体面临同样的压力,包括信贷周期受压、通胀压力上行以及资本外流,但程度不同,尤其是中国资本账户是关闭的,所以海外资金流出对中国影响较小。
刘东亮则认为,中国的信贷周期也已经处于晚期,从1季度信贷数据与中国GDP增速可以看出,信贷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已经十分疲软。
对于外围国家收紧流动性可能带来的冲击,斐思伟认为最直接的影响是中国的资产价格下行压力将增加,“以A股市场为例,在没有非常大的外部资金流入的情况下,A股市场将面临很大压力,除非央行推出举措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全球范围内投资者的情绪将是比较低落的,如果我们进入一个更加紧缩的流动性环境的话,这时候国际的货币将会采取一个更加脱钩的投资主题,跟中国相关的投资将受到影响。”
作者:孙红娟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