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深化改革该 如何出实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政府改革是深层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如果政府改革仍然停滞不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最终还是难以改善,一个“好的市场经济”体系也难以建立起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形势下,稳定增长、防控通胀、化解风险,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迫切需要在深化改革上下工夫、出实招。会议确定今年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民生、统筹城乡、农业农村、科技等九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决定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相关报道见A4版)
应当看到,我国30多年的改革历程,改革方向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更多的是采取增量改革的模式,渐进地推动市场体制建设。现在,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脱节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正在降低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效率。正如李克强总理曾经所言,现阶段推进改革不仅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要触动利益。如果利益格局固化了,经济社会发展就缺乏活力。
在当前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国内外普遍面临多种挑战之时,深化改革迫切需要“十二五”规划提到的“顶层设计”。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必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放弃对市场的过多干预。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不是由于政府干预多,政府干预越少的领域,市场越有竞争的自由,企业家精神得以焕发。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领域的改革出现了“走回头路”的趋向,垄断、寻租现象有增无减,这都与政府改革停滞甚至倒退有关。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表现在改革各种审批制度,尽量减少政府插手市场。
二是必须解决对政府行为的监督问题。目前,部门利益至上、地区保护盛行、职能角色错位、行政权力扩张的现象所在多有,这些都是政府在经济社会中权力得不到制约的表现。如果政府行为得不到监督和制约,任何改革与政策最后都会变成一纸空文。
三是在整体宏观经济缺乏有效推动力的背景下,必须放开微观,搞活微观。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强调,“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其中“微观放活”是此次政策力度最强的表述,也最具有改革的想象空间。它意味着放开微观市场,放松各种市场管制,撤销市场中的很多樊篱;意味着政府将下放权力,尤其是投资审批权力。实际上,现在已经有这方面的苗头了,如国家发改委已经决定取消下放一批投资项目审批事项。
而税费的减免,将成为推动这个措施的重要抓手。税费问题已经取代融资难,成为2013年困扰中小企业的头号难题,危及许多小微企业的生存。来自相关行业的一些企业主反映,如果把各种隐性的、显性的税加在一起,企业的平均税负在40%以上。在成本全面高企的背景下,繁重的税费盘剥着中小企业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大量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利润“比刀片还薄”,在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甚至陷入亏损经营的状态,过重的税费负担则进一步削弱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为企业员工加薪的意愿,令企业陷入恶性循环。
今年经济形势的复杂之处在于,当前的经济转型遇到了经济放缓的掣肘,再兼顾经济稳定增长以及一些欠账已久的改革。整体来看,今年宏观经济正在放缓,微观方面则持续萎缩,今年宏观政策的重点也要针对这些趋势来调整,宏观上要力保增长,微观上要通过一系列放松放权的改革,来为企业提供空间,为微观经济提供活力。政府改革是深层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如果政府改革仍然停滞不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最终还是难以改善,一个“好的市场经济”体系也难以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