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私人银行经理80后化 从业人数少专业性欠缺
在国内私人银行部门客户数和资产均飞速发展的近6年以来,最先受到考验的,就是国内平均年龄仅在30岁左右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们。奢华的表面很容易学到,但瑞士等欧美国家传统私人银行尊贵、低调、厚重的历史气息,在中国还有待岁月沉淀。
在国内私人银行部门客户数和资产均飞速发展的近6年以来,最先受到考验的,就是国内平均年龄仅在30岁左右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们。他们亦被称为私人银行家,英文为Private Banker(PB),在国内的私人银行中一般称为客户经理。
奢华的表面很容易学到,但瑞士等欧美国家传统私人银行尊贵、低调、厚重的历史气息,在中国还有待岁月沉淀。
外焦里嫩的“私人银行家”
人才,是国内私人银行业屡屡被提及的短板。
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培养速度和增长速度,远跟不上客户增速,这已经甚至影响到银行私行部门的发展规划。
为保证品质,在PB不够的情况下,部分银行只得开始牺牲客户增长速度。
2011年前招行私人银行业务连续4年客户数都是30%以上的增长,但2012年的增幅只有18.34%,谈及增速下滑的原因,招行行长马蔚华公开表示,“主要并非客户潜力不够,而是我们发现符合资格的客户经理数量很难增长。这种情况下,如果硬要把客户增进来,平均对每个客户的服务品质就会下降。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国外PB多为45岁至55岁的中年人,人生阅历和经验都很丰富,部分更是从银行高管职位退休后,不想脱离行业转岗做的PB,甚至部分本身就是富豪,他们显然能更到位地理解客户需求。”国内一股份制银行私人银行部高管坦陈,国内PB的平均年龄不过30岁左右,这在经历坎坷的第一代创富者眼中,多少显得过于年轻,较难取得其信任。
与数量和阅历缺乏相伴的,还有专业性欠缺。中国金融标准委员会于2008年引入了国际认可的私人银行家(CPB)培训和认证的考试,但目前全国CPB认证的PB不过数百名。
高流动率考验私密性
随着信托、券商、基金资管业务被放开,在泛资管领域,私人银行本来就匮乏的PB们还面临着被分流的窘境,成为基金、信托、PE等机构竞相争夺的人才。
“各家银行之间 挖角 ,也是重头戏。”招行人士透露。
5年前就开始追踪私人银行人才情况的太和顾问统计数据显示,私人银行的人员流动率在20%-30%之间。
流动频繁,不仅不利于客户体验,更让客户的私密性受到考验。员工短视导致利益驱动激进销售,导致客户投诉不断,也影响了银行的品牌。
防止客户隐私泄露始终是一把悬在私人银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私人银行客户忠诚度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客户经理的稳定性更成为博取客户信任的先决条件。
恒生银行私人银行及信托服务主管陆庭龙介绍,在香港,少于10年银行经验的员工不可能成为PB,员工流转率极低。
在欧美成熟市场,一位PB最多服务10-30位客户。而在国内,一位客户经理可以服务多达150位客户。
上海一私人银行负责人介绍,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内部其他部门选拔和外部市场招聘。但外部招聘来的员工并不稳定和适合,“比如某外资行私行的PB,卖产品很厉害,做服务就不行。虽然外资行的PB们在市场上较活跃,但现在我们还是更侧重行内培养。” 据《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