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全球"货币喷射" 人民币应独善其身
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后,发达经济体陆续展开一场史无前例的货币实验:以超低利率向市场注入几乎无限量的货币。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造成外贸长期顺差、外汇占款持续增加,进而导致货币被动投放、资产价格轮番暴涨――这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痼疾所在。
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后,发达经济体陆续展开一场史无前例的货币实验:以超低利率向市场注入几乎无限量的货币。各国央行自称为“量化宽松”政策,德国总理默克尔则将其形容为“货币喷射”。
从美联储到欧洲央行,再到日本央行,甚至到部分新兴经济体,形形色色的“量化宽松”政策在全球各地陆续推出;央行的政策禁忌陆续被打破,货币政策的道德准则陆续被摧毁,经济学教科书的逻辑推演也陆续被颠覆。然而,历经数年的“货币喷射”,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仍未见起色,“量化宽松”仍被视为救命稻草――这场货币实验至今既未看到结果,也未看到尽头。
最新“加码”实验的是日本央行。新行长黑田东彦上台后仅仅两周,就推出远超市场预期的货币宽松政策,包括在两年内将基础货币扩张一倍,在两年内达成2%的通胀目标等等。这套政策组合堪称“货币喷射”的典范,日本股市随之急升,日元汇率随之急跌……“赌博”、“宏大试验”、“黑田冲击疗法”等说法,足见其惊世骇俗。
货币是商品交易的媒介,向市场注入过量货币,并不能增加商品,但一定会提高物价总水平。“货币喷射”不过是以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刺激经济,最终无异于饮鸩止渴。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发达经济体竞相货币贬值,更是难见其利,多见其害。
日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部出席有关汇率安排的研讨会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表示,中国正密切关注有关国家货币政策造成的后果,高度关注竞争性贬值的可能性及其负面影响,陷入竞争性贬值将没有赢家。IMF日前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也指出,发达国家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给新兴经济体造成负面溢出效应,并影响全球金融稳定。
发达经济体的“货币喷射”,给人民币带来巨大的升值压力。4月1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2395,再破6.24的水位;今年前两个月,央行的新增外汇占款总和已接近万亿元;3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446亿美元,连续第七个月出现顺差……种种数据显示,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日趋强烈,跨境资金流入也日渐增多。比如,日本央行“货币喷射”后,银行鼓励企业贷款,企业就将资金转入中国境内,既赚取利差收益,又赚取升值收益;一些大型商社更在北京、大连和苏州等城市布局进入房地产业,以赚取资产价格上涨的收益。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造成外贸长期顺差、外汇占款持续增加,进而导致货币被动投放、资产价格轮番暴涨――这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痼疾所在。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后,外汇储备增速放缓,货币发行开始回归正常化。如今,在新一轮的全球“货币喷射”之下,是随波逐流,重走汇率固定(实际汇率贬值)的老路,再度被动地大量投放货币,从而回避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还是独善其身,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继续调整经济结构,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货币宽松易,结构调整难,中外概莫能外。易纲在强调关注竞争性贬值后就表示,从市场形势来看,目前适合考虑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中国一直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方向是明确的,未来几年也将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