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回暖过程尚存不确定性

黄磊 |2013-03-25 14:28808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2年全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初步统计。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2年全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尽管全国工业增速大幅放缓,但增加值、利润等指标总体上仍较2011年同期有稳定增长。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欧洲债务危机继续发酵、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亚非局部地区冲突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持续不景气,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较大冲击。全国工业在经历金融危机后近两年的短暂复苏,又开始步入到库存消化、结构调整、产品升级的转型调整期。无论是纸面数据上还是现实经营中,这一年都让全国工业领域的企业家和从业者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和巨大压力。不管各界媒体与专家抛出的“硬着陆”或“软着陆”论断孰是孰非,无法否认的是,从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的时间里我国工业经济确确实实经历着极为严峻的困难局面。

  从2012年第三季度开始,全国工业多项指标摆脱大半年的低迷,令人惊喜地显现回升态势,企业经营情况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好转。有人因此乐观认为,中国工业经济已全面回暖,未来将继续高速增长。那么,经历了小半年的回暖,是否就可断言工业经济将一马平川?

  一、客观研判当前工业经济走势

  (一)从工业运行周期来看,当前我国工业经济仍处于小周期中的低速增长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大致经历了2个半的小周期:一是2000-2007年的周期,二是2008-2010年的周期,三是2011年迄今的半个周期。根据2012年第四季度的主要指标分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仅略高于10%,PMI略大于50,用电量增速刚回到10%-15%的历史均值区,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工业仅是从去年中期最低迷的状态回复到历年平均增长状态上来,工业经济影响因素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走势尚不明朗。

  图1 2001-201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动情况

1.jp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3,1

  图2 2006-2012年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变动情况

2.jpg

  (二)从库存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工业企业的去库存化已接近尾声

  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这一轮工业经济下行,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期粗放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造成的又一轮全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例如钢铁、光伏等行业都是供需失衡的重灾区。伴随着产能调整和产品转型,去库存化在2012年成为我国工业的一大运行特点。宏观上,全国制造业产成品库存指数在2012年第四季度平均为48.8%,较之前12个月(2011.10-2012.9)的均值50.1%下降了1.3百分点,库存压力持续减轻的同时,距离2006年以来的均值47.6%也仅有1.2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2月钢铁流通业PMI仅为45.5%,同时数据显示港口库存水平在2013年的1月底跌至15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铁矿石与钢铁价格已开始显现回升势头。

  (三)从投资情况来看,持续15个月的工业投资增速下滑或将改变未来工业经济增长模式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2月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20%,较1-11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同时也是自2011年8月以来连续第15个月下降,比10年来的均值低了10个百分点以上。近10年来,我国工业在高速增长的投资带动下实现了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但随着工业化向中后期迈进、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和资源环境的制约,以及居民收入提高后对消费品日益多样和多层次的要求,使得我国工业面临着更加急迫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压力。过去主要依靠简单的要素投入扩大规模即可实现的工业增长将转变为依靠技术创新和更好地贴合市场需求的方向上来。预计长期持续30%左右的工业投资增速局面将很难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20%-25%左右的投资增速,工业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总的来说2012年下半年虽然扭转了我国工业经济上半年的低迷和下行局面,实现了小幅回暖,但是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仍处于经济周期中的不稳定期。随着去库存化在2013年上半年基本上告一段落,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更多工业企业转型调整显现出成效,预计2013年全国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是大概率事件。而亚非局部地区冲突、欧债危机等国际政经形势变化仍可能对我国工业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对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有效防范和应对必不可少。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

  尽管数据显示全国工业正逐步回暖,但企业经营效益低下,工业投资增速放缓尤其是技改投资降低等,预示未来工业增长还将面临不少困难,以下几个问题应重点加以关注:

  (一)保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平稳较快增长对实现全国工业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2012年,全国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比前两位的分别是汽车(25.5%)、石油及制品(17.8%)。考虑到石油制品至少60%以上都是用于汽车,汽车类产品所占消费比重更为突出。而全年国内汽车零售额的增长率仅为7.3%,排在行业零售额最末两位。同期,全国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长4.6%,列在41个工业大类的末位。可以看出,2011年以来由于多个大中城市推出汽车限购令或严控机动车牌照政策,全国铁路投资建设计划受温州动车组“7·23”事故及铁道部债务风险加剧等影响,以汽车、动车组为代表产品的交通运输行业增速大幅放缓,对工业增长造成较大的影响。

  根据从中央到地方目前已公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连接城际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航空港网络以及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建设仍将是未来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但建设完善仍需要一个过程。预计未来汽车、轨道客车等交运设备行业规模受基础设施容量、城市环保及能源等制约,增速仍将处于低位。

  (二)谨防房地产行业大起大落对未来工业转型调整造成不良影响

  2012年,全国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仅为16.2%,较上年下降11.7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大幅下降,使得众多关联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暴露了出来。上游行业的钢铁、水泥、建材、建筑机械等领域全年都在加速库存消化和资金回笼,新建产能开工率大幅降低;下游的家用电器、家具等行业的景气度持续走低,如家用电器零售额全年同比仅增长7.2%,列于所有消费品大类的末位。金融危机以来,国内房地产业受多方因素影响形成的大起大落,造成了上下游关联行业在扩张时盲目增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收缩时恐慌性杀低价格消化库存、减产怠工等问题,不利于关联领域的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管理革新等工作。

  从2012年以来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连续12个月负增长,全年同比下降19.5%,而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速却由1-2月的-20.9%攀升至全年的10%等情况可预见,随着房地产业资金链得到较大缓解,2013年难免又进入一轮拿地高峰期。因此未来一段时期,保持房地产业的稳定发展,对于防止相关行业落后产能的死灰复燃和低水平建设发展,促进相关领域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无疑将至关重要。

  (三)加快转型调整、提高工业发展效益仍需企业练好内外功

  从工业企业经营数据来看,2012年全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8.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3%,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20.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主营收入虽然增速下滑,但仍保持两位数增长,而利润总额却在1-9月连续同比负增长,直到10月才回到正数,表明企业经营困难在持续加剧。

  分经济类型来看,私营企业表现相对较好,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长率均在17%以上,其次是股份制企业和集体企业,而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表现最差,利润总额出现了4%-5%的负增长。分析得知,这与不同所有制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有较大关系:近两年国内食品、烟酒、服装、日用品等生活用品消费量的稳步攀升,为大量从事上述行业的民营企业与集体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而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全行业亏损,对以上领域较为集中的国有企业影响甚巨;外部市场需求减弱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众多沿海地区“两头在外”的外商投资企业冲击较大。

  进入“十二五”发展的中后期,各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都将加速并深化,在国际经济局势动荡的背景下,我国工业企业扭转当前经营形势困难的局面,一方面是加快转型升级,继续练好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研发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内功,另一方面则需要紧密对接工业转型所产生的工业品新需求新变化、内地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消费品新市场新格局,练好开拓国内市场、铸造特色品牌的外功。

  相关链接:http://www.bnewk.com/shangyezixun/20130325_2670.html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环比下降0.47%

2023-05-17 12:13
134222

工信部:预计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

2023-01-27 21:31
31830

北京上半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超8000亿元

2022-10-03 22:16
26006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

2022-07-27 15:31
7770

中国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

2022-07-18 22:37
11443

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

2022-07-16 20:57
20226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