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能否独善其身
2007年,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为标志的次贷危机像瘟役一样迅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从信贷市场到资本市场、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投资银行到商业银行、从房地产贷款到信用卡贷款、从次级贷款到正常或优质贷款、从美国到欧亚及全球、从单个金融机构破产到国家(冰岛)危机,整个世界处在一片恐慌之中,酿成了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特别是今年9月雷曼兄弟的破产,在世界金融市场掀起了千层浪,危机已演变为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据日本新光证券公司统计,全球金融市场损失已达27万亿美元,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打击和在资本市场造成的损
美国本土已有13家商业银行倒闭,德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以及台湾、香港等都有商业银行被挤兑、破产或重组。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全球的各大金融机构所遭受的损失已经超过5400亿美元。据IMF 测算,损失将超过1.4万亿美元,而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ROUBINI所主持的RGE MONITOR研究机构估算损失将接近3万亿美元。
我国商业银行能否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受到的影响有多大,这已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和金融都会有影响,毫无疑问会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总的看,短期影响小,长期影响大;直接影响小、间接影响大;传统业务影响小,新兴业务影响大;零售业务影响小,批发业务影响大;国内业务影响小,海外业务影响大;对银行本身经营影响小、对银行市场信心影响大。
债券投资业务大幅亏损
次贷危机前债券投资是商业银行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从14家上市银行(包括工行、建行、中行等4家国有控股银行,招商、中信、民生等7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3家城市商业银行)年报看,2006年债券投资占商业银行总资产30%左右,成为仅次于贷款(占总资产50%左右)的第二大资产业务。以此推算,2006年全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额达13万亿元。
次贷危机使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损失较多。2007年次贷危机暴发后,债券市场剧烈波动,债券价格暴跌,有的债券如废纸一张,我国商业银行在债券投资中损失较多。2007年,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合计投资收益总额由2006年的67.36亿元人民币降至-77.35亿元人民币;亏损比上年增加了144.71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总额由2006年的7.27亿元人民币降至-7.86亿元人民币。今年前三季度,中国银行证券投资减值损失为167.85亿元,工商银行资产 减值损失为338.9亿元,建设银行投资收益亏损20.4亿元,交通银行资产减值损失为70.56亿元。
稍感欣慰的是,次贷危机以来债券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减慢。2007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商业银行对所持有美国次级债券均计提了减值准备、或减持了部分次级债资产,对证券投资类资产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投资更趋谨慎,同时去年因央行10次上调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使商业银行流动性逐步趋紧,商业银行普遍放缓了债券投资力度。工、中、建、交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2007年债券投资增速为7.13%,同比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
信贷业务风险正逐日递增
我国是以银行信贷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体系,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业务之一,也商业银行效益的主要来源。2008年9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近30万亿元(29.7万亿元),比年初增长了3.5万亿元。美国次贷危机虽然不直接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但是,次贷危机使世界经济衰退、消费需求减弱,对我国实体经济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出口增速减缓、工业生产下降,房价下跌,企业效益普遍下降等,从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
当心房地产信贷业务或成“火药桶”
次贷危机以来,随着房地产交易不断萎缩,价格由升转降,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出现困难,房地产信贷风险也逐步增大。
一是直接影响房地产贷款质量。当前我国房地产贷款超过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六分之一,有的银行甚至超过20%,是贷款额度最大的行业,也是对商业银行效益贡献最大的行业。只要出现一点小的风险影响就会很大。
二是影响以房地产作为抵押的贷款。当前,在全部贷款中约有50%是抵押贷款,绝大部分是以房地产作抵押物的。全国抵押贷款的总规模达15万亿元。房地产抵押价格是一个时点价格,房地产价格下跌,抵押物价值就会贬值。
三是影响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贷款。房地产业的生产和消费与50多个行业紧密相关,还直接影响到家用电器、家具、装修和装饰等20多个大类、约2000种产品的生产,同时还与金融、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有密切的关联度。当前,由于房地产投资的大幅度减少,钢铁、建材、电力、化工、建筑、机械、家用电器、家具、装修和装饰等行业市场需求明显减少,产品价格直线下跌,经营效益受到明显影响,这些行业的贷款大约占全部贷款的30%,总量达10万亿元左右。
外贸出口坏账骤增
次贷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拖欠明显增加,出口坏帐陡然上升已成为我国出口企业的“噩梦”。今年上半年,因为拖欠我国出口企业货款或因破产丧失偿付能力的海外买家有5000多户。中国企业的出口坏账率是发达国家的10倍,有的企业坏账率甚至高达30%,远远高于西方企业平均0.25%~0.5%的水平。出口坏帐的上升使外贸出口企业更是雪上加霜。我国外贸相关企业的贷款总额达8000亿~9000亿元人民币,出口市场变化直接影响外贸企业经营效益,降低了偿债能力,增大了银行贷款的信贷风险。
制造业信贷风险增大
2007年,随着次贷危机影响的不断加深,外贸需求减弱,出口转内销,外需挤压内需,使国内制造业产品需求减少,而国内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企业效益明显下降。今年前三季度,39个大类工业行业中有35个增速减缓,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创六年来新低。1~8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7.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度上升,如石油加工行业亏损1365亿元,电力行业亏损692亿元。企业应收帐款高达43154亿元。市场需求萎缩,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矛盾会更突出,低端制造业贷款风险明显增加。今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近6万亿元,约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2%,风险不可小视。
中小企业主逃债现象增多
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促进小企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小企业贷款便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拓展的重点领域。2007年,我国各商业银行均通过多种措施加大了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扶持,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到贷款总额的7%以上。但次贷危机以来,宏观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中小企业产值明显回落,效益大幅下降;资金普遍短缺,经营难以为继;生存面临危机,关停并转增多。有的中小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企业主选择了逃逸方式躲债,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据苏州银监分局的调查发现,截至2008年8月末,有58个授信企业的负责人及个人贷款户出现逃逸现象,授信总额56280万元,风险敞口30106万元。上半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6.7万家倒闭。在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恶化、风险不断放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查会更严一些,贷款增长速度会放缓。
海外业务将明显放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实力的增强,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市场拓展步伐不断加快。2005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四大上市银行境外营业收入总共为309.9亿元,境外资产为15320.85亿元,2007年分别攀升至648.9亿元、18814.42亿元。四大上市银行海外营业收入占比稳步提升,海外经营效益不断提高。2005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四大上市银行境外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6.89%,2007年上攀至9.06%,海外经营贡献度明显上升。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特别是雷曼兄弟破产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剧烈的动荡,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期货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扩大,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业务造成了重大冲击。从全球金融市场看,目前同业拆借市场已陷入停滞,商业票据市场的短期融资功能基本丧失,债券一级市场已无新的发行,二级市场也极度缺乏流动性,市场恐慌气氛浓重。商业银行海外机构潜在损失难以预料。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将收缩信用风险敞口,严格控制新增资产业务,高度关注债券发行体和贷款人的风险状况,严格选择和限定交易对手,择机减持各类债券资产,高度关注与汇率有关的各项衍生产品业务的风险。从短期看,应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海外业务发展速度会明显放缓。
业务创新谨记防范风险
近年来,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激烈,中国商业银行的创新压力不断增大。而监管环境的改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步伐加快,金融企业综合化经营的逐步实现,为中国商业银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创新业务层出不穷,无论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还是中间业务,无论是对公业务还是对私业务,无论是表内业务还是表外业务,创新如日中天,无处不在。如公司理财、全球资产托管、全球现金管理,贸易融资、企业年金、信用卡、黄金买卖、基金买卖、理财产品、QDII、资产证券化等等,琳琅满目。
理财业务是一种发展最快的创新业务。2005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额是2000亿元,2006年为4000亿元,2007年全年理财产品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0%。2007年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只)呈现出爆发性增长,人民币产品发行了1300多只,外币产品发行了1760只。理财产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新产品层出不穷,如固定收益型、挂钩利率型、打新股型、QDII型、基金组合型、集合理财型等。2007年末,共有23家中外资商业银行取得了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其中有16家银行推出了262款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变幻莫测,风险骤增,各类QDII产品全部亏损,国内与资本市场相联系的理财产品也是伤痕累累,亏损较大。发行时承诺的预期收益率也落空了。近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操作与宣传资料中的描述不完全相符,个人理财客户风险评估不完善,理财产品销售存在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级别不匹配,信息披露不到位等问题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在不利的市场环境和严格的监管下,理财业务发展速度明显放慢。
资产证券化也是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创新业务。2007年,银监会批准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兴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次贷危机暴发后,资产证券化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责,不少人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变魔术一样”的资产证券化,许多不良资产通过多次包装重组,最后充斥市场,放大了市场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一可释放资本金,二可作为资产负债管理新工具,三可分散和转移风险。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不能因为美国次级按竭贷款证券化出了问题,就停止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但从目前监管部门来看,防范风险是第一位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远不如欧美国家发达,但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风险,教训必须总结。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步伐会明显放慢。
经营效益下滑已成定局
次贷危机以来,外贸、制造、房地产等行业企业效益明显下降,而银行业仿佛是“风景这边独好”,利润增长仍较快。前三季度,14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3340.8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50.62%,远高于其它行业。银行业位于经济发展的中后端,只有当实体经济形势相当恶化时,才会传染到银行信贷资产上,因此,总的看,银行业前两年是形势喜人,现在是相当不错,明后年可能比较困难。从利润增长趋势看,今年前三季度,14家上市银行盈利呈环比下降态势,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分别累计实现净利润1193.44亿元、1130.92亿元、1016.56亿元。第三季度较第二季度环比下滑逾一成。今年商业银行利润增长较快,一个重要因素是所得税由33%降到25%,中行前三季度所得税比去年同期期减少70亿元,建行减少22亿元,这种因素明年就没有了。
受次贷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走弱、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盈利空间可能有所挤压,盈利增速将会趋缓。第一,经济进入调整期,企业景气不断下降,即使没有信贷规模限制,银行业新增贷款也不会大规模扩张。第二,为提振逐渐下滑的经济,中央银行自今年9月份以来已三次下调利率,有时甚至单边下调贷款利率,许多专家预计利率下调还会持续,利率下调导致贷款收益率下降,净利差减小,直接影响银行效益。三是债券市场投资风险明显增大,中国银行去年前三季度投资收益8.66亿,今年前三季度仅有4.16亿元,而第三季度是亏损1亿元。建设银行前三季度债券投资也亏损20亿元。特别是持有的外国债券,损失可能持续增加。四是资本市场低迷,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如代销基金、打新股理财产品会减少。2007年,工商银行代销基金8570亿元,建设银行代销基金7727亿元,代销基金业务手续费收入超过100亿元,增长超过10倍。今年基金市场低迷,代销收入会大幅度减少。五是由于资本市场低迷,存款会流向银行,同时,中央银行下调存款准备率,也在释放大量资金,而商业银行在贷款和投资不能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只好将存款被动存放于中央银行,这些资金的收益率远低于贷款和投资的收益率,资金总体收益率会下降。六是风险成本可能增加,由于经济环境恶化,可能会冒出一部分不良资产,商业银行拨备会明显增加,利润将会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