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经济:回暖可期 风险仍存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受需求回暖拉动,生产活动加快,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2年第三季度的 9.1%回升至第四季度的10%。根据“新华CFC中国宏观经济数据预测调查”,2013年全年GDP增速的预测均值为8.2%。
赖智慧
新年伊始,经济回暖的消息给这个寒冬带来了暖?意。
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2年全国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GDP首次突破5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8%,实现经济增长7.5%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7%,增速均跑赢GDP。受经济指标的鼓舞,A股当天走强,上证综指重返2300点。
尽管这一数据好于预期,但GDP增速仍创13年最低。多名经济学家对此表示,经济增速放缓是正常情况,在强调质量和效益的情况下,全年增长7.8%实属不易。
事实上,自2012年第四季度开始,GDP增速结束了此前连续7个季度的回落态势,表明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发布会上强调:“中国经济中长期较快增长的基本面未变,但制约因素有所加强。去年国内经济仍有不平稳、不持续、不协调的因素,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仍曲折复杂。”他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应把更多精力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
消费超过投资
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1.93万亿元,同比增长7.8%。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同比增长8.1%,第二季度增长7.6%,第三季度增长7.4%,第四季度增长7.9%。
总体来看,2012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至少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市场本身动力在恢复,房地产等行业向好带动一系列生产、投资的增长;二是在经济出现下滑后,政府采取稳中偏松的货币政策,政策效果从第三季度开始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GDP增速创下1999年7.6%以来的最低数值,但是在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7.9%、环比增长2%,更能体现中国经济回暖的趋势,这是更具前瞻性的数值。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亦表示:“7.8%的经济增速比较合理,同时,根据环境和增长条件变化,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是在适度放缓的,这属于正常情况。”
马建堂也认为,考虑到劳动力供求格局在变及一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符合经济阶段变化的客观规律。长期而言,劳动供给结构格局和资源环境形势的变化决定经济增长不应保持以前的超高速。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此次经济数据还反映出一个亮点,即消费取代投资,成为“三驾马车”的主要动?力。
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最终消费对GDP贡献是51.8%,资本形成贡献50.4%,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贡献-2.2%。
“其中,消费的实际增速在第四季度也明显加快,2012年消费实际增长12.1%,超过2011年的11.6%,消费成为‘三驾马车’中唯一全年加速的马车。”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
多因素支持回暖
目前向好的回暖态势能否延续呢?多名专家对此持乐观态度。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受需求回暖拉动,生产活动加快,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2年第三季度的 9.1%回升至第四季度的10%。其中,12月同比增速10.3%,较11月的10.1%略有加快,经济回暖态势明确。
事实上,此前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据,也同样确认了经济的回暖。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2012年12月数据为50.6%,是连续第4个月回升,且连续第3个月站在50%的荣枯分界线之上,这显示制造业已逐步恢复复苏。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经济企稳回升主要得益于市场和政府力量的叠加。2013年的经济增长虽然存在一定的变数,但市场向上的力量会增强,2013年宏观经济会出现比2012年更全面的改善。如GDP增速提高、物价止跌回升、企业效益转好、居民收入增加。李慧勇因此判断,未来回暖趋势有望延续。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2012年宏观经济的拐点已经得到确认,第三季度构筑经济底部,第四季度开始企稳回升,这种趋势性回暖将在今年延续,势头至少会保持到2014年。并预计2013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将呈现趋稳回升态势,增速或达到8.5%。
根据“新华CFC中国宏观经济数据预测调查”,2013年全年GDP增速的预测均值为8.2%。
目前来看,支持经济持续回暖的因素并不少。
一方面,2012年推出了大批基建项目,2013年这些项目的效果会逐步显现。城镇化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国内基建尤其是中西部的基建将拉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尽管外贸基本不会出现大幅增加,但国际市场的份额仍将保持稳定,这也会支撑经济增长。
长期仍存风险
但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一些风险和由此带来的阻力。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前期政府推出了强大的刺激计划,但地方政府大多数基础设施投资都处在批后停建状态,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财政早已透支,还背负着巨额负债。
另外,此轮经济增长后出现好转的行业,比如钢铁、水泥和煤炭等仍存在产能过剩现象。比如钢铁,其产能远远大于需求,这个行业的过剩产能远远没有被淘汰,而由于一些社会、政治原因,这些产能还正在释放。
更为重要的是,阻碍中国经济复苏的体制性障碍,比如国企和金融体制的垄断没有被打破的迹象,民营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民间投资没有启动,政府集中投资的弊端开始显现,加上影子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可能出现的风险,这表明今后中国经济增长仍不能太过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2012年出现首次下降。不仅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而且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出现减少。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
马建堂建议大家关注这个数据。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出现了相当长时期以来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
“人口和劳动力的供给波动变化是非常长期的,中国劳动人口变化的深层原因还是与中国人口出生的变化有关系。”马建堂预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至少在2030年以前,会稳步、逐步有所减少。
马建堂称,要顺应劳动力人口这个变化,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们的教育技能,对就业方式等进行适当的、灵活的调整。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延长中国的人口红利。劳动人口减少所带来的挑战,需要我们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