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发展环境将有所改善
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将有所改善,但弱势增长的态势难以根本性改变。随着2013年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以推动经济复苏,新兴经济体也将在积极政策的刺激下缓慢低速复苏。
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将有所改善,但弱势增长的态势难以根本性改变。
世界经济延续低速增长态势
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经济运行的不确定与不稳定因素仍在聚集,但部分领域已现积极变化。欧洲不断寻求缓解债务危机的办法,美国再工业化成效初显,各国财政金融方面再推刺激政策。
随着2013年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以推动经济复苏,新兴经济体也将在积极政策的刺激下缓慢低速复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前景展望》,2012、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3%和3.6%。发达国家2013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为1.5%。
全球制造业回暖趋势已确立,大体呈现“边际改善、缓慢回升”的格局。2012年11月全球制造业PMI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制造业PMI重回扩张轨道以及欧元区收缩速度放缓。欧元区制造业PMI从10月的45.4%升至46.2%,创2012年3月以来新高,不过已连续16个月低于50%;美国制造业PMI从2012年10月的51.7%大幅降至49.5%,创2009年7月以来新低;11月日本经季调后的制造业PMI从10月的46.9%降至46.5%,连续第6个月低于50%,创2011年5月以来新低。从区域来看,全球制造业PMI所覆盖的23个国家(区域)中,有15个国家(区域)的制造业PMI仍处于收缩状态,但较多处在跌幅收窄阶段。整体制造业的回暖暗示全球经济企稳迹象初步显现,但仍为疲弱复苏,且各地区的复苏差异依然显著。
欧元区经济深陷衰退。欧债危机尚未出现根本性转机,中期内重债国的债务压力和核心国的衰退压力难以缓解。欧元区经济已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2012年10月失业率继续攀升至11.7%,创历史新高。2012年10月零售销售环比下降1.2%,为去年4月以来最大降幅;同比下降3.6%,为2009年6月以来最大降幅。
欧盟峰会就共同银行监管达成一致,整套监管体系将在2014年1月开始运行,这是欧洲向迈向银行联盟跨出的一大步。银行联盟旨在恢复市场信心、重启跨境银行贷款,降低边缘国家银行的借贷成本。欧洲央行将对资产超过300亿欧元或超过所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的银行拥有直接监管权。
美国经济持续缓慢复苏。美国第三季度GDP环比折年率上调至2.7%,高于初值(2.0%)。这主要是由于出口和库存项向上修正对冲了消费的疲弱和投资的下降。
2012年11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增加14.6万人,高于预期的9.3万。失业率降至7.7%,创2008年12月以来新低,但当月劳动参与率从2012年10月的63.8%降至63.6%,创近30年来新低。2012年10月份消费信贷总额约2.75万亿美元,按年率计算增长6.2%。就业市场的改善和消费信贷的走强显示美国经济正持续缓慢复苏。2012年10月美出口环比下降3.6%,创2009年1月以来最大降幅,进口环比下降2.1%,贸易赤字为422.4亿美元。
美联储在经济预估报告中,将2012~2015年经济增速预测区间全线下调。财政悬崖谈判前景逐渐明朗,奥巴马最新提议对年收入超过40万美元的个人提高税收。随着美国能源独立,页岩气开发不仅会对全球能源价格影响深远,还将改变全球能源的定价机制,引发“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短期看,能源价格具有向下走势,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推动美国制造业回归,为美国经济振兴创造条件。
日本经济陷入衰退。2012年日本第三季度GDP修正值环比下降0.9%,按年率换算为下降3.5%,均与初值相同。第二季度GDP按年率计算萎缩0.1%。由于GDP连续两个季度萎缩,可以判定日本经济已陷入衰退。
发达经济体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会增加市场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可能会延缓发达国家财政整顿和结构改革的进程,推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加剧全球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不明朗。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由于对发达经济体依赖程度较深,在美欧经济下滑的带动下,经济增长普遍受到抑制,增长势头有所放慢。发达经济体的低速增长和不确定因素正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造成负面影响。若欧债危机继续恶化,同时美国受制于“财政悬崖”,新兴经济体前景将面临空前风险。新兴经济体自身又存在金融风险、资本流出和货币币值大幅波动等一系列问题,其经济增长阻力有所加大。发达经济体选择继续扩大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意味着新兴经济体将难以避免其传导效用,未来新兴市场面临潜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国内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可能较2012年有所改善。随着一系列扩内需、稳外需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并发挥成效,我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普遍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快于2012年。但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内需求增长受到一些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较为突出,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多困难。
国内经济企稳回升态势确立。2012年1~11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7%,增速与1~10月持平。2012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0.1%,创6个月新高,比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9%,创8个月新高,比去年10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2012年11月份发电量同比增长7.9%,连续两个月回升。2012年11月制造业PMI从10月的50.2%升至50.6%,创7个月新高,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上。2012年11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为50.5%,创13个月新高,是自2011年11月份以来首次重返50%的荣枯线之上。以工业增加值和消费为代表的经济指标继续向好,以发电量和制造业PMI为代表的先行指标持续回升,当前经济企稳回升态势确立。
2011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表现持续低于预期,GDP增长率连续7个季度大幅下滑,到2012年3季度已降至同比7.4%的水平,跌破了政府7.5%的增长底线,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低。本轮经济回落,既有库存调整等周期性减速因素,也有去杠杆、去产能、增长方式转换等结构性调整的下行压力,还有逆周期对应政策执行力度低于预期等政策性原因,是周期性、结构性和政策性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