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曝工厂搬内地尴尬 总成本不减反增像坐牢
但我常常听到有消息说,东莞的一些老板,扔下给银行作抵押的厂房和国内的烂摊子跑路了。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成效显著的全国自主创新示范省,初步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转型
□ 本刊记者 田林 | 文
在2012年的经济下滑的形势下,长三角企业的受灾程度似乎比珠三角严重。但我常常听到有消息说,东莞的一些老板,扔下给银行作抵押的厂房和国内的烂摊子跑路了。
类似东莞这样的地方,曾经靠“三来一补”致富。这种富裕靠的是当年的转型。当地有一个小镇,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以香蕉种植为主,现在也开发起房地产。当地一位官员解释其中的逻辑:一块地靠种田能产生多少效益?办厂能产生多少效益、带动多少就业?卖地盖房子又能产生多少收益?算算就知道政府更愿意干什么。
不过,当地在转型过程中,并没有关注观念和人内涵的发展。富裕是富裕了,但是人并没有变。
通货膨胀、原料价格上涨、劳工工资上涨,他们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利润低,甚至亏本。他们的生存危机,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政府只是不断地呼吁银行增加贷款。
如今,再次面临转型时,他们遇到难题了。该怎么转?该不该从做服装制造的转做电子产品零部件生产?这意味着,放弃原来所有的生产线和客户资源,还有在这些客户资源上的投入。关键是,别人的产品已经做得非常成熟了,怎么跟别人竞争?
一个老板曾告诉我他转型后的尴尬。他因为受到内地土地便宜和政策支持的诱惑,把工厂搬到了内地,还把员工也请过去。可是,当地缺乏市场和配套服务,总成本不减反增。他说,“这就像到内地去‘坐牢’,还拉几个人陪着一块。”
近期我参加了一个会议。在会议上,我看到了一个规划。在这个规划里,广东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要达到50%,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达到50%。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成效显著的全国自主创新示范省,初步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会后,我问了一位官员,“转型不成功倒闭的企业有多少?如果靠它们自己转型,能实现这一憧憬的又有多少?假设长三角也这样设想,会不会造成产能过剩的问题?”他回答得很有道理,“行业转型应该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
但是,他们为什么依然要规划三年后转型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