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城镇化的关键是让农民工成为市民
我们看到,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城镇化帮助农民工从暂居型转为市民型,也意味着在开放户籍、用工制度、基本医疗、教育等相关配套领域推进。
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形势充满变数。受到欧债危机、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各种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拖累,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明显放慢。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问题再次被提升至刻不容缓的高度。事实上,即使没有国际市场环境的变数,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扩大内需也应该是长期坚持的方向。至于怎样扩大内需,办法很多,但问题也不少。现在,答案进一步明确了。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从扩大内需角度来看,与以往相比,城镇化的内涵已经改变,未来将不再单纯追求表面的城镇化率,而是在放开户籍、用工制度、基本医疗、教育等配套领域下工夫,帮助农民工由“暂居型”转向“市民型”,进而扩大消费和内需。
实际上,城镇化已经发展很多年了,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城市,城市人口的数量已经高过了农村人口的数量,但这并不是城镇化的所有意义,让农民工从过去的暂居型转为市民型是城镇化的重点所在。当他们真正在城市扎根下来,住房、装修、家电等对产业链条带动力强的消费需求将较过去大大增加。一个农民工的拉动作用非常小,但整个群体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就相当大了。
帮助农民工由暂居型转为市民型对于扩内需、促消费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举个例子,同样100元钱,农民工的边际消费率显然高于有钱人,而前者的消费档次比较低(相对于有钱人出国旅游、奢侈品购买等,他们更多购买的是生活必需品),这也比较适合中国产业发展和国家供给能力。
我们看到,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不过,城镇化帮助农民工从暂居型转为市民型,也意味着在开放户籍、用工制度、基本医疗、教育等相关配套领域推进。对于北上广这种城市而言,一下子放开户籍政策不现实,但是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开放户籍具备条件。
当然,通过积极推进城镇化来扩大内需的方向是对的,但政策落地还要做许多工作。为此,一定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唯有如此,城镇化才能够真正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工作单位为商务部国际经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