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霖:公益需要一颗信仰的心
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12(第十一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12月8/9日在中国大饭店隆重举行。“I DO 基金”创始人李厚霖参加了本次年会尖峰对话“公益3.0:企业价值新境界”。
【中国企业家网】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12(第十一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12月8/9日在中国大饭店隆重举行。“I DO 基金”创始人李厚霖参加了本次年会尖峰对话“公益3.0:企业价值新境界”。
李厚霖指出,公益变成2.0,3.0,一定要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另外,公益好比是信仰佛教,需要一颗信仰的心。
以下为“I DO 基金”创始人李厚霖观点实录:
李厚霖:
前几天参加《创业邦》一个论坛讲创新,在座的都是投资家和互联网行业,所以我很奇怪,很难融入。今天坐在这里,一边是我们的老师,一边是我们的公益的前辈,其实我也在努力聆听和学习。我觉得到最后我来讲,似乎又是一个另类的行业。
我自己进西藏阿里6年,带领我们的“I Do基金”进阿里5年,在阿里地区处处可见阿里的苹果基金做过的所有事情的痕迹。从前3年开始,整个深山以后垃圾问题,因为他不仅做助学,他们还做一些环境保护,自然保护的项目,所以在深山里可以看到他们拜访的垃圾箱,保护环境的广告牌,我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直接见证者。
王秋杨总讲,她做慈善一开始很有感性,我也是这样。我有两个比喻,公益好比是信仰佛教,我们总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我们中国所有的寺院里面,我们会去说,有事你临时抱佛脚,大家会觉得你太世俗了,你叫什么信佛。我觉得他至少还有一颗信仰的心,他还信一件事,总比什么都不信要好。
所以我们不要从这个方面去排斥,让一个刚刚开始有一点信仰,哪怕他不知道他信的是什么这样的人,你和一个比较深的境界的人去比较,任何人在任何一种修行和知识的掌握上,都是要从基础开始。所以公益事业也是这样的。有些人会这样认为,比如我信佛,在公司里因为创业有很多的艰辛,有的时候也发脾气,有的人跟我说,你这么信佛的人你怎么还发脾气。我是信佛,我不是佛。我们做公益的所有的人,往往也会被社会人这样去误解。只要从点滴开始做事,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
所有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的成功,到了成功以后,他们可以写各种各样的成功学,可以教唆所有的创业者。但是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真正的企业家,是从你第一天开始创业的时候,你就想你走到今天了。按我自己来讲,我觉得更多的是一路踩着西瓜皮溜到今天,只是你抓住了机遇,或者你的机遇更多一点,才走到今天。你不能说我的成功有什么道理,一定要到这个境界之后,他才会想这个境界的事。
我一开始做事很感兴,我们08年成立“I Do基金”,你以为帮助,人家都需要吗?你以为人家都觉得一定是最有效的吗?也不是。面对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必须上升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如果你真想把它变成2.0,3.0,一定要从感性到理性过度。我们没有一开始的感性,就不会处理这个基金,就不会有今天成立这个基金会。
我觉得我们应该支持,应该以包容的形态,来支持这样一个社会。我们“I Do基金”不是时间最长的,也不是最专业的,但是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在中国大好形势的前提下,做好我们的“I Do基金”,而且把它做得更加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