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应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金融机构的放贷行为变得谨慎,由此导致正常的经济活动受到抑制,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面临很多困难。
记者周萃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然而,当前现实中却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出于对风险的考虑,金融机构的放贷行为变得谨慎,甚至正常的经济活动也受到抑制,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面临很多困难。那么,应当采取怎样的监管政策和风控措施,控制风险的同时确保实体经济发展,如何防止金融机构承担过度风险?
金融发展应与实体经济增长相适应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在金融自由化和放松管制思潮的影响下,过度金融创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埋下了危机隐患。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全球金融衍生品规模为583万亿美元,信用衍生品规模达到30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4倍多。
“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致使银行缺乏有效的基础资产和可靠的收入。”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在日前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2012年全球年会”上如此表示。
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金融机构的放贷行为变得谨慎,由此导致正常的经济活动受到抑制,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面临很多困难。
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GDP,然而仅有20%~30%的银行贷款投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作用与他们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严重不匹配。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副总经理计葵生认为,中小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必须要创新。
他表示,在创新的过程中控制风险,一要做到风险的透明化,让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都能加入到国家的征信系统,风险变得透明才可以监管;二要探索业务模式的科技化,通过更多地使用互联网解决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银行还有金融中介机构甚至连普通的金融风险都不愿意承担,他们的风险胃口非常低。”耶鲁大学教授多明戈·卡瓦罗认为。出席上述同一论坛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当局,应当认真吸取危机的教训,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因噎废食、因循守旧,抑制金融创新,又要坚守风险防范的底线,防止滥用金融创新,盲目扩大金融杠杆,催生泡沫。
周慕冰表示,金融创新正确的原则是要鼓励金融机构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中心,审慎开展金融创新。从宏观经济层面看,金融创新必须基于服务实体经济;从银行自身看,金融创新必须基于风险可控;从外部监管看,金融创新必须基于有效监管。
多明戈·卡瓦罗则认为,当前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如何使金融机构继续扮演提供资金的重要角色。
“应该找到有效的办法去消化金融体系的亏损。私营部门的债务重组非常重要,要找到一些方法帮助借款人把他们的贷款转换成股票,把他们的债权转换成股票,让银行能够继续提供金融支付服务以及金融服务;或者帮助他们任命更好的管理者,以实现战略上的转变,令他们能够实现收支平衡。”
金融公司需要好的公司治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谢太峰认为,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的金融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支配性的地位,发生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必然是全球性的。因此,在金融风险的全球性监管中,发达国家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也表示,美国的金融业和世界其他国家不一样,美国的金融业服务全球,因此对美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借鉴需要谨慎。
事实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业的改革在世界范围内举步维艰,巴塞尔协议III在美国的实施被推迟便是明证。对此,不少国际金融业人士都在探究原因、总结教训。来自布朗大学的威廉·罗兹指出,金融机构需要好的公司治理。董事会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要倾听来自管理层的建议。特别是处在巨大、复杂的机构中,所有的管理建议都要有问责机制,股东也要有相关声音,并且确保他们能够行使权利和义务。
“在欧洲以及美国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很多都是由于治理环节非常薄弱所造成的。很多风险管理委员会无法执行他们的职责。”
威廉·罗兹认为,公司文化需要改变,现在很多公司风险管理的文化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金融服务企业的董事会一定要非常注意风险以及风险承受度,不仅要注意到业绩表现,同时还要看看是不是由于高杠杆导致了业务表现过好,也要避免对风险的胃口不停地提高,这是任何金融机构应该形成的一种企业文化。
他强调,公司董事会、CEO以及高级管理层都有责任创造公司文化,董事会一定要确保公司能够采取所有的步骤,让公司不犯致命性的错误和承担致命性的风险。董事会虽然不具体管理公司,但董事会应该不停地质疑管理层承担的风险以及他们为什么承担这些风险。